讓人工智能更有溫度 AI適老更要助老“數字化”
作為新基建之一,人工智能已融入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萬物互聯、萬物智聯的生活場景觸手可及,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智能便捷的生活。然而,不少老年人卻因不會上網、不會使用智能設備,被“數字生活”關在門外。社會生活越智能越便捷,對老年人而言卻是難以逾越的“數字鴻溝”。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科技助老”話題成為焦點之一,代表委員們紛紛為“科技如何適老如何助老”建言獻策,其中,不少代表委員認為,人工智能適老更要幫助老年人適應數字化生活,讓技術更有溫度。
技術放大了老年人的“數字鴻溝”
毫無疑問,年輕人是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和產品的“主力”,由于年輕人市場在AI領域強大的潛在消費能力和更大的消費規模,導致人工智能技術和新產品從研發、推廣等,其各個環節多數以年輕用戶為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老年群體的需求,造成對老年群體不太友好的狀況。
這導致年輕一代與老年群體的“數字鴻溝”越來越大。
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認為,互聯網及智能技術在生活中的滲透率日益提高,并呈現全場景應用及快速迭代特征,將加劇老年人融入數字生活的困難與挑戰。
老年人面臨“數字鴻溝”問題,表面上看是技術觸達不暢的問題,實則是老齡化社會眾多問題的一個延伸?;ヂ摼W技術并不是“鴻溝”的罪魁禍首,卻放大了本來就橫亙在老年人和社會之間的“鴻溝”。
應幫助老年人融入數字生活
當前,老年群體不會使用智能產品問題已引起社會的重視,各行業為幫助老年人融入數字生活,采取了將智能化技術與傳統服務有機結合的方式,如,醫院、銀行等保留人工柜臺服務,同時配有相關服務人員負責引導等服務工作;火車站都設有人工驗票通道,為一些不擅長使用身份證刷票進站的人提供了一條便捷的通道;一些政府和企業合作,提供更多智能化適老產品和服務,讓老年人/殘障人士能用、會用、敢用、想用,幫助和鼓勵他們更好適應并融入互聯網社會,共享數字時代帶來的便利和樂趣……
然而,這種人性化的服務雖然給不會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的老年群體帶來溫暖,但從長遠看一個成熟的智能社會應該是讓每個人都能無障礙享受技術的便捷,過上“傻瓜式”的智能生活。畢竟科技發展的最終目標是讓技術來適應人,這不僅要靠新技術,更要靠人情味來引領新技術,讓包括老年人在內的每個人都能平等有尊嚴地享受科技發展的成果,讓技術變得更有溫度。
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表示,在“十四五”期間,應加大力度解決老年人的“數字化生存”問題,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讓“幸福中國”覆蓋每一個群體。
應建立適老化頂層設計
2020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指出,到2022年底前,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務水平顯著提升、便捷性不斷提高,線上線下服務更加高效協同。工信部等部門也對智能技術和智能應用適老化作出工作部署,進一步緩解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的困難。
全國政協委員、百度董事長李彥宏表示,目前我國智能化產品適老程度參差不齊,軟硬件產品適老化改造不同步、不匹配,嚴重影響老年人對智能產品的使用體驗,亟需建立智能技術適老化標準體系。
雷軍認為,應優先解決老人網上預約、交通出行、智能掃碼等涉老高頻服務事項,推動老年人生活應用場景的適老化開發全面落地。基于此,他建議有關部門制定智能技術適老標準的總體要求,政府、企業和社會團體群策群力,共同建立專項標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