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之父公開拍賣萬維網源代碼,3400萬買下后發現居然有bug
本文經AI新媒體量子位(公眾號ID:QbitAI)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出處。
上個月,萬維網源代碼在網上公開拍賣:

沒錯,就是1990年的那9555行構成現代互聯網基礎的源代碼,由互聯網之父Tim Berners-Lee本人提供!
而這份NFT(非同質化代幣)形式的拍賣品起價只有1000美元,一經放出價格一路飆升。
最終的成交價高達54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3400萬):

但在此之前,有人卻從公開的代碼演示視頻中發現了bug:

明明有bug,卻還能賣到如此高價?
在了解原因之前,先來看看這份拍賣品里都有什么。
“出售互聯網”
拍賣品的核心是包含了HTML、HTTP和URI的最初實現,并帶有時間戳的源代碼文件。
除此之外,還有一段30分鐘的編碼演示視頻,一封由互聯網之父寫的闡述代碼創建過程的信,以及一張SVG格式的“代碼海報”(右下角還有Tim的矢量簽名):

1990年12月25日,Tim Berners和另一位法國研究者第一次基于Web原理的HTTP代理實現了與服務器的通訊。
隨后,這項技術就被迅速推廣到了全世界。
但Tim并未在當時申請萬維網的知識產權,他分文未取。
而在30年后,這位66歲的互聯網之父將源代碼鑄成NFT再次拿了出來。
他表示:
無論是藝術品還是像這樣的數字藝術品,NFT都是這個領域最新的改變游戲規則的創作,也是現有的最合適的所有權形式。
就像上面的代碼、視頻、圖像……我們都可以將其總歸為數字產品。
而NFT,就是對非物質世界的資產進行所有權證明,并衡量它們市場價值的一種虛擬代幣。
網友一邊感慨互聯網之父終于收到了“遲到30年的專利費”,一邊震驚于這份NFT形式的拍賣品價格上漲之快。
但這時,突然有人站出來表示:你這源代碼好像有點不對啊……

這位研究人員從那30分鐘的編碼演示視頻里發現,代碼中的角括號<和>被<和>替代了。
而評論區也有人貼出來實際代碼中的其他類似錯誤:

不過SVG格式的代碼海報倒是沒什么問題:

而對于這一錯誤,不管是拍賣行還是Tim本人都沒有做任何回應。
第二天,拍賣行就宣布這份NFT形式的數字藝術品被以高價成功拍下。

包含了bug的拍賣品
大家發現,在后來的公開演示視頻里,那段錯誤的代碼已經得到了糾正:

但是這里就出現了一個問題。
NFT和比特幣這種同質化代幣不同,既不能分割成更小數值的代幣,也不可互換,只能作為獨一無二的單一整體存在。
這種非同質化代幣的每一枚都價值不同。
而現在,明顯有一個“事實正確”的版本,以及另一個有“獨特歷史”的錯誤版本。
那么花了540萬美元的那位競拍者到底拿到的是哪一個版本?
一新一舊兩版NFT哪一個又更值錢?
有人表示:
或許人們會意識到NFT就是在胡扯,并停止購買它?……我對NFT的評價和其他虛擬貨幣一樣——只有人們賦予的價值,而沒有內在價值。

不過在收藏界里,因為錯誤而更有價值的例子也并不罕見。
比如美國在1918年5月10日發行的一枚郵票,由于印刷錯誤,郵票中的柯蒂斯·珍妮-4飛機的圖案上下顛倒:

而正是因為印刷錯誤,使得這枚郵票的價格飆升。
2005年,一位美國的金融家出價297萬美元購得4枚這種倒置珍妮(Inverted Jenny)郵票。
而現在,如果競拍者得到的是一段完全正確的萬維網源代碼,但錯誤版本的舊NFT也并沒有被銷毀呢?
那么手握舊版本的拍賣行,或許正在坐擁一枚比540萬美元價值更高的代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