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也要造車?你知道嗎?
近日,一家名為青島卡泰馳汽車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成立的消息受到關注。
根據該公司的股權穿透圖顯示,卡泰馳公司由海爾卡奧斯生態科技有限公司間接全資控股,背后是海爾集團,公司經營范圍涉及新能源汽車整車銷售、新興能源技術研發、汽車零配件零售、汽車零配件批發、汽車裝飾用品銷售等。
外界據此紛紛猜測海爾將造車。
海爾的汽車版圖
早在今年8月份,有媒體稱海爾正在籌劃造車,海爾官方公開表示“不造車”。卡泰馳公司成立引發關注后,海爾官方人員再次澄清:目前海爾集團暫不會進入整車制造領域,但不排除涉足汽車智能解決方案及汽車零部件相關業務。
相關資料顯示,海爾資本曾相繼投資了博泰車聯網、彤明高科等多家智能汽車概念企業,并與上汽集團、吉利汽車等車企簽訂了合作戰略協議,并與奇瑞集團成立了合資子公司。
海爾集團這幾年在汽車相關領域動作頻頻,這僅是家電企業在汽車領域廣泛布局的一個縮影。
家電企業跨界造車成為風潮
家電圈除去海爾以外,格力、美的、創維、海信、TCL等都在積極布局汽車產業。
格力在董小姐的堅持下,聯合萬達、京東等五家公司成立了珠海銀隆。
創維創始人黃宏生建立了開沃汽車,并收購了南京金龍客車,再從商用車領域切入乘用車領域,推出了“創維汽車”品牌。
美的旗下威靈汽車部件公司主攻驅動系統、熱管理系統、輔助及自動駕駛系統這三個方向;
美的威靈汽車部件三大產品線已經投產
海信耗資13億元收購日本三電,布局車路協同、智能座艙以及整車熱管理領域;
TCL旗下的華星光電調整生產重點,加速推進車載顯示業務布局。
綜合來看,家電企業進軍汽車行業的途徑主要分為三種方式:
第一種是通過家電企業在生產制造上的優勢,逐步向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身份轉變;
第二種是基于家電企業在家庭物聯網場景下的技術積累,他們在剛剛起步的車聯網領域擁有技術優勢,可以進一步探索新的物聯網應用場景;
第三種是傳統的收購整車制造、汽車系統等企業,開辟新的戰場。
無論是哪種途徑,擁有怎樣的愿景,推動家電企業作出跨界決策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家電市場面臨著增長乏力的困境,它們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
更加理性的跨界玩家
智能汽車作為移動互聯網之后的下一個風口,是各行各業都在關注的焦點。在國內的產業環境下,新能源汽車的電池、電機、電控三大核心部件能夠輕松實現標準化采購,造車門檻大幅度降低。這種產業優勢帶來了一波造車熱潮。
前幾年,各路人馬紛紛宣布造車,頗有手機市場在山寨機時代“百家爭鳴”的感覺。但是很快市場就顯露出殘酷的一面,汽車仿佛成了資本黑洞,大批新勢力紛紛倒下。即便如此,卻仍阻止不了躍躍欲試的后來者。
相比那些短視而冒失的新勢力,現在入局的家電廠商對汽車行業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它們不再執著于“造車”,而是決定以一種更加合理的方式進入汽車行業,致力于把自身的優勢帶到智能汽車領域,以期在這片藍海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寫在最后
智能汽車的消費品屬性在不斷增強,技術和資源的融合是必然趨勢。技術的跨界融合將顛覆傳統汽車行業,為智能汽車賦予更加豐富的屬性;資源的跨界融合加速了行業的發展,新的產業形態也將孕育出更具競爭力的企業。
家電廠商在智能汽車行業還面臨著諸多困難,能在這個全新領域脫穎而出的跨界玩家終究只是少數。但是經過優勝劣汰之后,依然矗立的強者也將有機會與中國的智能汽車行業共同成長,成為世界級的汽車供應商。
更多精彩原創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智能車指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