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云昭
出品 | 51CTO技術棧(微信號:blog51cto)
春天到了,但對于AIGC這個賽道而言,“倒春寒”的危險總是在路上。從獨角獸到落選的棄子,似乎就在一夜之間。
而王座上的巨頭,則似乎總是能贏得先機,左右風向。
就在昨天,一家日活百萬的大模型公司宣布了重大調整:最大投資方微軟,已經決定雇傭Inflection AI的大部分員工,包括聯合創始人在內的領導層幾乎被微軟挖空(3位創始人挖走2位),產品也面臨著重大調整。
這家公司正是去年如日中天被人看好的Inflection,就在去年6月,該公司剛剛對外融資達到13億美元。
1.超百萬日活的14天后被領投公司“生吞”掉
提及Inflection AI,一度都會讓OpenAI感到潛在的威脅。不到一年前,微軟領投了這家初創公司13億美元的融資。彼時,Inflection AI 表示,正在建設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智能集群,配備22000個英偉達H100 GPU。
就在2周前,專注于消費者的Inflection AI還宣布了自己的用戶數據:聊天機器人Pi目前擁有超過100萬的日活躍用戶,而且還升級了一個最新版本:Inflection-2.5(API形式訪問),以與包括 OpenAI 的 GPT-4 和谷歌的 Gemini 在內的競爭對手展開競爭。同時,Pi.ai、iOS、安卓和公司的新桌面應用都可以使用升級后的模型。
然而就在兩周后,微軟一個決定改變了一切:微軟宣布雇傭Inflection AI的大部分員工,包括聯合創始人穆斯塔法·蘇萊曼(Mustafa Suleyman)和卡倫·西蒙揚(Karén Simonyan),可以說是釜底抽薪。但Inflection為投資者安排了一筆不同尋常的交易,應該可以減輕這一打擊。
圖片
在披露員工離職的同時,Inflection披露了與微軟的許可協議,將其模型在微軟的Azure上出售,并表示其他云平臺也將效仿。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該公司還告訴投資者,由于許可協議,他們將完全收回投資,甚至更多。Inflection已經從包括微軟和格雷洛克在內的投資者那里籌集了超過15億美元。
圖片
據悉,聯合創始人 Mustafa Suleyman 和 Karén Simonyan將前往微軟,其中Mustafa將領導新成立的微軟AI部門,以及他們團隊的“幾名成員”(正如微軟所說),或者如彭博社所說的“大多數員工”也將加入該部門。
三位合伙人一下被挖走兩位,只剩下“留守”的里德·霍夫曼 (Reid Hoffman) 坐鎮,他將與新任CEO肖恩·懷特 (Sean White) 一起來料理這場殘局。
也許,Suleyman和Simonyan能否有效地領導新的人工智能部門,是不少人接下來會關注的。
2.從獨角獸到棄子:有錢也徒勞
首先,Inflection的業務跟OpenAI相比,似乎有些多余。
Inflection AI主打產品Pi跟ChatGPT、Gemini、Claude等幾乎沒有太大差別,都是對話式AI產品,不同之處在于,它致力于打造一個“個性化”的聊天產品:你可以通過多個平臺與它正常交談,它會記住你和之前的對話,使其更加個性化和有用。
圖片
“個性化聊天”這個融資故事顯然已經被大模型巨頭們腰斬,因為OpenAI們實在太恐怖了!事實證明,它足以碾壓一個融資超過15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
其次,Pi或許功能還不錯,但在算力、模型、數據等資源日益壟斷在巨頭手中的當下,這點不錯的功能,已經遠遠不能跟上前進的腳步。
即便它融了不少錢,但光有錢也是徒勞。它無法跟上 OpenAI(微軟也支持它),無法跟上谷歌的 Gemini(在搜索),無法跟上 Anthropic(致力于安全的AI應用)。
圖片
遭落選的另一個致命原因,就是市場需求匹配與技術實力的不足。
想要打造一個集商業寫作專家人工智能、建筑草圖人工智能和治療性聊天人工智能等過個場景/行業大模型于一體的個性模型,可能是個偽市場需求:人們或許并不真的想要一個個性化的人工智能(處于安全隱私的考慮)。再加上Inflection 的技術根本不足以支撐其達到該目標。
3.微軟奇招?還是故技重施
在“生成式AI變革”之中,尤其在OpenAI 推出GPT-5到來之前,微軟CEO納德拉的“落子出招”越來越有些驚奇。
首先,戰投的風格跟VC不一樣。戰略投資永遠是圍繞自身企業的發展需要來做出決定,而財產投資上的“低買高賣”的邏輯。
那么,微軟跟OpenAI之間的合作并非毫無利益沖突,與其投資一家對OpenAI威脅依然不大的潛在競品,不如吸收AI人才用以直接壯大微軟自己的AI力量。正如我們現在看到的,OpenAI不會Open,即便對于好友公司微軟,亦是如此。此時此刻的微軟正需要聚攏AI人才來內部孵化。
此外,正如我們之前看到的,微軟內部流傳的一個內部戰略口號:擁抱——擴展——再撲滅(Embrace, extend,extinguish)沒錯,90年代的口號再度重現出來。
對此外媒Techcrunch的一篇文章如此來形容此刻的微軟:
“他們是好人嗎,從一個有可能毀掉他們的企業的廢墟中拯救一支有價值的團隊?還是他們是機會主義者,在同一場比賽中支持了多匹馬,并明確表示要興高采烈地吃掉在終點線前絆倒的任何一匹馬?……就好像11月OpenAI宮斗收場時,微軟似乎成為了最后的贏家一般!”
4.大模型方向之爭做ToC,有活路?
前不久,楊植麟、朱嘯虎、王小川,紛紛在接受騰訊新聞采訪時,對2024這個“大模型落地之年”表達了各自鮮明的觀點。
楊植麟堅信只有“通用大模型”才能真正讓人類達到月之暗面,而朱嘯虎則非常篤定的認為應用層才是中國創客的歸宿,王小川則不同意上述兩者,他要找到技術和場景兼顧的第三條路徑。
去年,我們在采訪作為大模型最早一批入局的瀾舟科技,首席執行官周明,則表明了瀾舟對于toB行業的篤定:瀾舟明確以服務ToB場景為主,ToC為輔。
國內大模型創客做ToC類產品,實在不討好。未來,這樣一幅畫面會越來越清晰:接下來會有更多的B類場景模型浮現,而C類產品會慢慢歸于巨頭之間的博弈。
只不過如今看來,國外創業公司做ToC,似乎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即便強如日活百萬級的獨角獸Inflection都會突然蒸發。
事實上,現在的Inflection(英文含義:拐點)真的迎來了“新拐點”:少了兩位技術上最具實力的聯合創始人,進而慢慢會失去它投資了一大筆錢的產品(Pi“不會立即改變”,這基本上是一張死緩令),少了大多數的團隊人才,留守的霍夫曼如何挽救搖搖欲墜的公司?
據悉,Inflection新的重點將會是“人工智能工作室業務,為商業客戶制作、測試和微調定制生成的人工智能模型”,然而,這塊業務似乎是一兩年前AIGC賽道大家的關注點,正如外媒所評論的,“他們將為面包屑而戰”。
做ToC,有活路嗎?似乎永遠都是一個“頭部通吃”的叢林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