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Bar控制圖全解析:核心元素與算法詳解
在現代制造業中,質量管理已成為提升競爭力的關鍵環節。 SPC(統計過程控制)控制圖作為一種數據驅動的質量管理工具,能夠幫助企業實時監控過程變化,快速識別異常,從而降低缺陷率,提升生產效率。
XBar 控制圖是 SPC 中最為基礎和常見的一種控制圖,主要用于監控子組樣本均值(XBar)的變化。它適用于測量型數據,特別是當生產過程中存在多個小批次數據時,XBar 控制圖能幫助企業實時監測每個樣本的均值是否超出設定的控制限,從而判斷過程是否穩定。
XBar 控制圖通過繪制不同時間點(子組)采樣的樣本均值與中心線、控制限之間的關系,能夠識別出異常波動或潛在的問題。當樣本均值超出控制限時,意味著過程可能出現了偏差,需要采取糾正措施,以防止缺陷的產生。它在生產線上被廣泛應用,尤其是在連續生產過程中,確保了產品質量的一致性和穩定性。
圖片
為啥稱為XBar
在統計學中,"bar" 是表示數學符號 "上橫線" 的術語,比如: 用于指代某個量的平均值(mean)。
圖片
標繪點
Xbar 控制圖上的標繪點表示每個子組中測量值的平均值。如果過程處于受控狀態,點將圍繞中心線隨機變化,過程僅表現常見原因變異。可以調查位于控制限外部的點或者表現出非隨機模式的點,查看是否存在可能的特殊原因變異。
每個標繪點,表示子組的觀測值的平均值。
圖片
- xij:表示第i 個子組中的第j個觀察值
- ni :表示第i個子組中的觀察值的個數
中心線
Xbar 控制圖的中心線表示標繪點的平均值(也稱為過程均值)。如果過程處于受控狀態,點將圍繞中心線隨機變化。
中心線代表過程均值 (μ).其計算方式如下:
圖片
- Σx :表示所有觀察值的綜合
- Σn :表示總觀測值數
控制限
控制限是位于中心線上方和下方的水平線。控制限指示過程是否不受控制,它們基于在子組內觀測到的變異以及標繪點中的預期變異。
控制下限 (LCL),每個子組 i 的控制下限值的計算方式如下:
圖片
控制上限 (UCL),每個子組 i 的控制上限值的計算方式如下:
圖片
- μ :表示過程均值
- k :表示檢驗 1 的參數(默認值為 3)
- σ :表示過程標準差,下面的內容展開介紹過程標準的算法
- ni:表示子組 i 中的觀測值個數
過程標準差σ
過程標準差也稱為西格瑪(或 σ),可以使用以下三種方法計算過程標準差:合并標準差、Rbar、Sbar。
合并標準差方法
合并標準差(Pooled standard deviation) (Sp) 按以下公式計算:
圖片
使用無偏常量糾偏過程標準差
圖片
圖片
- d 為自由度,計算公式如下:
圖片
- xij :表示第 i 個子組中的第 j 個觀測值
- x?i:表示子組 i 的均值
- ni:表示子組 i 中的觀測值個數
- c4:表示無偏常量 c4 值的函數
- Γ():表示Gamma 函數
Rbar 方法
可以使用每個子組的極差ri計算Sr,它是 σ 的無偏估計量:
圖片
其中:
圖片
- ri:表示子組 i 的極差
- d2:表示偏常量 d2 值的函數
- ni:表示子組 i 中的觀測值個數
- d3:表示無偏常量 d3 值的函數
- d2(N) 是正態總體分布(標準差 = 1)中 N 觀測值的預期值。因此,如果 r 是正態分布(標準差 = σ)中 N 觀測值的樣本的極差,則 E(r) = d2(N)σ。
- d3(N) 是正態分布(σ = 1)中 N 觀測值的極差的標準差。因此,如果 r 是正態分布(標準差= σ)中 N 觀測值的樣本的極差,則 stdev(r) = d3(N)σ。
Sbar 方法
不使用無偏常量
圖片
使用無偏常量
如果使用無偏常量 c4(ni),則 Sbar 的計算方式如下:
圖片
圖片
- c4 :表示無偏常量 c4 值的函數
- ni :表示第i子組的數量
- Si:表示子組 i 的標準差
特殊原因檢驗
特殊原因檢驗評估標繪點是否隨機分布在控制限之內。使用特殊原因檢驗,可以確定需要調查的觀測值和您數據中的具體模式和趨勢。每項特殊原因檢驗將檢測您數據中的具體模式或者趨勢,這將揭示過程不穩定性的不同方面。例如,檢驗 1 檢測單個失控點。檢驗 2 檢測過程中可能的偏移。
針對此控制圖提供了八種檢驗。
檢驗 1:點距離中心線超過 3σ
檢驗 1 將標識較其他子組而言異常的子組。檢驗 1 是公認的、用于檢測失控情況的必要檢驗。如果關注過程中的較小偏移,則可以使用檢驗 2 來補充檢驗 1,以便創建一個具有更高敏感度的控制圖。
圖片
檢驗 2:中心線同一側行內連續 9 點
檢驗 2 標識過程居中內的偏移。如果關注過程中的較小偏移,則可以使用檢驗 2 來補充檢驗 1,以便創建一個具有更高敏感度的控制圖。
圖片
檢驗 3:行內 6 點,全部遞增或全部遞減
檢驗 3 檢測趨勢。此檢驗將查找值持續增加或減少的一系列連續點。
圖片
檢驗 4:行內連續 14 個點上下交錯
檢驗 4 檢測系統性變異。您希望過程中的變異模式具有隨機性,但是未通過檢驗 4 的某個點可能指示變異模式是可預測的。
圖片
檢驗 5:2 個(共 3 個)距離中心線超過 2σ 的點(同一側)
檢驗 5 檢測過程中的小偏移。
圖片
檢驗 6:4 個(共 5 個)距離中心線超過 1σ 的點(同一側)
檢驗 6 檢測過程中的小偏移。
圖片
檢驗 7:行內連續 14 個點距離中心線在 1σ 內(任一側)
檢驗 7 檢測有時被誤當做良好控制證據的變異模式。此檢驗可檢測到過寬的控制限。過寬的控制限通常是由分層數據導致的,如果每個子組中存在系統變異源,則數據會發生分層現象。
圖片
檢驗 8:行內連續 8 個點距離中心線超過 1σ(任一側)
檢驗 8 檢測混合模式。在混合模式中,這些點具有避開中心線的趨勢,而落在控制限附近。
圖片
階段
使用階段可以創建顯示過程在特定時間段內變化情況的歷史控制圖。例如下圖xbar控制圖顯示過程的三個階段,分別表示實施新過程之前、之中和之后。
圖片
制作Xbar控制圖
SmartNotebook 的 SPC(統計過程控制)控制圖插件專為質量工程師和數據分析人員設計,提供了一種簡單易用的工具,幫助用戶快速評估和可視化過程能力。以下是使用該插件的常規步驟:
圖片
1.通過數據加載組件導入數據集,數據可以來自數據庫或文件。以下示例展示了加載 CSV 文件的訂單交付天數數據:
圖片
2.在 Notebook 中插入控制圖組件,并選擇目標數據集(如 df2
),然后指定需要分析的字段(例如交付天數)。
3.選擇控制圖類型:根據分析需求選擇適合的控制圖類型:例如選擇 Xbar 控制圖。
- 子組控制圖(適用于子組數據):Xbar、R、S、Xbar-R、Xbar-S、I-MR-R/S、區域控制圖。
- 單值控制圖(適用于單值數據):I-MR、Z-MR、單值與移動極差控制圖。
4.參數設置:根據具體需求配置以下關鍵參數:
- 子組字段及大小:設置子組字段或指定子組大小。子組大小需大于 1,例如將“日期”字段配置為子組字段。
- 標準差估計方法:支持常用統計估計方法(如合并標準差或移動極差),可配置是否使用無偏常量。
- 檢驗規則配置:支持定義和調整 8 條 SPC 檢驗規則的參數,滿足多樣化需求。
- 階段字段:用于配置階段字段,例如設置
step
作為階段字段。若無特定階段需求,可保持默認值。
5.生成控制圖和報告:完成配置后,點擊 "運行" 按鈕,插件將自動生成控制圖并完成規則檢測,結果包括:
- 控制圖主圖:直觀展示過程的穩定性和趨勢。
- 特殊原因分析:標記異常點及其觸發的具體規則。
圖片
圖片
SPC(統計過程控制)控制圖是現代制造業中提升質量管理的重要工具,通過實時監控過程變化,快速識別異常以確保過程穩定性。XBar控制圖專注于子組均值的變化,結合中心線與控制限,識別潛在異常和偏差。其支持多種標準差估計方法與檢驗規則,適用于多階段過程分析。SmartNotebook的SPC插件簡化了XBar控制圖的制作,提供數據加載、參數設置、規則配置和報告生成的一體化功能,為質量工程師高效監測和改進生產流程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