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開源,廠商靠什么盈利?
DeepSeek-R1的推出,不僅成功實現了低成本與高性能的完美融合,更為關鍵的是,DeepSeek采取的開源策略也讓閉源廠商不得不重新審視技術路線,大模型領域已顯現出開源力量逐步壓倒閉源模式的趨勢。
開源大模型是指源代碼、訓練數據、架構參數完全公開的大模型,允許開發者自由使用、修改和再分發。這類模型通常免費或以極低成本提供,顯著降低了應用門檻,使更多個人及企業能便捷地利用其解決實際問題。
那么問題來了:大模型廠商選擇開源,就等于放棄盈利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實際上在AI領域,開源正成為大模型廠商的關鍵破局戰略。通過構建“開源引流-服務變現-生態反哺”的閉環,可以形成一條可持續的商業化路徑。具體來看:
基礎設施:開源模型的商業化載體
開源模型的低成本特性,使得云服務成為最直接的盈利出口。開源模型的訓練與推理對算力資源的巨大消耗,為云廠商創造了新的盈利空間。微軟將OpenAI的GPT-4集成至Azure云平臺,企業客戶需購買Azure算力資源才能調用模型,形成“軟件引流?-?硬件變現”的閉環。
自2023年阿里巴巴提出“AI驅動”戰略以來,阿里云逐漸成為阿里巴巴新的增長引擎。根據阿里巴巴集團發布的2025財年年報顯示,得益于AI需求強勁,阿里云公共云收入增長明顯提速,AI相關產品收入已連續七個季度保持三位數同比增長,推動阿里云整體財年收入突破雙位數增長。
阿里巴巴集團主席蔡崇信曾表示,開源不僅能“讓AI技術更廣泛地惠及大眾”,還能激發人工智能應用的井噴式增長,從而顯著提升對云計算服務的需求。他指出,阿里巴巴通過開源Qwen模型,旨在推動AI技術在全球范圍內的普及,進而為公司的云計算業務帶來強勁增長動力。
硬件廠商也在開源浪潮中受益。NVIDIA的GPU是訓練和推理開源模型的核心基礎設施。今年2月,DeepSeek開源了針對英偉達進行優化的一系列代碼庫,包括FlashMLA、DeepEP、DeepGEMM、DualPipe和EPLB,涉及Hopper?GPU、FP8精度計算、MoE、并行策略等關鍵技術,此舉無疑將進一步鞏固了NVIDIA的技術壁壘。2025年財報顯示,NVIDIA數據中心收入同比增長93%,其中開源模型的普及貢獻顯著。這種“硬件+軟件”的協同效應,使得NVIDIA即使不直接參與模型開發,也能從開源生態中獲利。
數據:開源模型的價值倍增器
開源模型的核心價值在于數據積累和生態構建。Meta通過Llama?2收集開發者反饋,優化模型性能并反哺廣告業務,間接增加收入。Google則通過Gemini?CLI收集用戶交互數據,用于訓練更精準的搜索模型,強化其搜索引擎的市場地位。這種“數據閉環”模式,使得開源成為提升核心業務競爭力的戰略工具。
差異化:開源模型走向垂直領域
頭部廠商通過開源通用模型吸引用戶,再通過垂直領域的深度定制實現盈利。通用大模型難以滿足企業的專業需求,廠商通過行業數據精調+端到端交付實現商業突破。
例如,科大訊飛的羚羊工業大模型,在通用星火模型基礎上,結合石油、電力等行業數據訓練出專業版本,為相關企業提供針對性的解決方案。這種“通用底座?+?垂直深耕”的策略,使廠商在特定領域形成技術壁壘,避免陷入同質化競爭。
由此可見,開源不僅是一種技術分享策略,更是推動行業發展、放大自身業務價值的重要手段,讓廠商能在開源生態的繁榮中持續獲利。
寫在最后:
開源策略讓技術紅利與商業價值實現解耦,即模型層通過開源降低行業門檻,基礎設施層通過規模化變現,應用層通過場景深耕獲取超額利潤。可以預見的是,隨著AI監管的完善和行業需求的深化,開源大模型的盈利路徑將更加多元,技術普惠與商業成功的平衡將成為廠商競爭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