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伊風
出品 | 51CTO技術棧(微信號:blog51cto)
所有人都認為,Windsurf以30億的“好價”賣身OpenAI已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甚至連Anthropic這樣的AI圈核心玩家,也以“不想賣模型給OpenAI”為由,直接斷供了Windsurf的Claude 4 權限。
沒想到,這件事還能有驚天逆轉!
曾多次試圖收購Cursor卻屢屢失敗的OpenAI,竟然也未能成功收購Windsurf!
谷歌搶先一步,再次復制了之前收編Character.AI時的“絕招”:精準挖角,直接收走Windsurf的核心領導團隊。
今天,谷歌大神logan一封賀信,熱烈歡迎Windsurf的CEO和核心團隊加入DeepMind!
圖片
這一切實際上終結了OpenAI的收購計劃——收購Windsurf變得毫無意義。
當然,盡管OpenAI在收購編程工具領域連續碰壁,看起來有點“小丑”,但它還不是最大輸家。
正如一位網友所說:
“最大輸家是Windsurf,他們失去了CEO,失去了大部分非OpenAI的模型提供者,現在只能拼命賣掉股份,最后只能丟掉底褲走人。”
圖片
那么,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OpenAI勝券在握的收購案為何失敗?而谷歌又是怎么精準截胡的?
1.OpenAI為什么會失敗?和微軟的關系已成最大掣肘
在多次收購Cursor未果之后,OpenAI將目光轉向了Windsurf,并開出了相當大方的價碼——30億美元。
然而,OpenAI與Windsurf的收購談判最終破裂,最重要的原因或許是與微軟的復雜關系。
根據報道,這一交易成為了OpenAI與微軟在重新談判合同時的主要矛盾點。目前,微軟擁有OpenAI所有知識產權的訪問權限,而OpenAI并不希望其最大投資者同時獲得Windsurf的AI編碼技術。
根據外媒The Information的報道,“Windsurf團隊對于如何將自己的技術與OpenAI和微軟的協議融合產生了疑慮,特別是協議要求OpenAI與微軟共享技術,這讓Windsurf感到不安。”
不過,Reddit一些網友認為此事“另有隱情”:
“聽起來像是個借口,可能背后有其他原因。”
另一位網友附和說:“肯定的,你拿了錢就好了,誰在乎它怎么被使用?”
圖片
總之,在Windsurf猶豫的時間,OpenAI對Windsurf的收購要約的獨占期已過,這意味著Windsurf現在可以自由探索其他收購要約。
這就給了谷歌可乘之機。
2.谷歌的行動——“截胡”Windsurf的核心團隊
Windsurf的CEO Varun Mohan、聯合創始人Douglas Chen以及部分頂級研發人員已經加入了谷歌。
谷歌發言人Chris Pappas在給媒體的郵件中表示:
“我們非常高興迎接Windsurf團隊的一些頂級AI編碼人才加入Google DeepMind,助力我們在代理式編碼領域的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Google并未收購Windsurf,也不會控制該公司。
然而,作為協議的一部分,Google將獲得Windsurf技術的非獨占許可,這意味著這家AI編碼初創公司仍然可以將其技術授權給其他公司。
收購后,谷歌可以彌補自己在編程應用層構建的一些弱勢,更好地與Cursor、Claude Code等對手展開競爭。
3.Windsurf 該怎么辦?
在原高層出走后,Windsurf的業務負責人Jeff Wang已被任命為臨時CEO,全球銷售副總裁Graham Moreno將擔任新總裁。
圖片
新上任的CEO,應該是一位華裔小哥,他在Windsurf的升職速度也是相當猛了。兩年時間,就從商業主管成為了CEO。
圖片
根據Jeff Wang在領英發布的聲明,Windsurf約250名員工中的大多數將繼續留在公司,“繼續為企業構建Windsurf產品,并幫助客戶最大化采用這項技術的成果。”
在OpenAI提出收購之前,Windsurf一直順風順水。
不僅在市場上穩居最熱門的AI編碼初創公司前列,且增長勢頭非常猛:該初創公司的年度經常性收入(ARR)在4月達到了約1億美元,而幾個月前只有約4000萬美元。
然而,隨著高層領導集體出走,Windsurf的前景變得格外黯淡。
4.領導層集體出走的AI創企現狀如何?
Windsurf這項交易又成為了AI圈中的最新“反向收購”案例。
公司聘用初創公司的頂級人才并許可其技術,但并未直接收購該公司。
Google此前曾進行過類似的交易,聘用Character.AI的CEO Noam Shazeer,Microsoft也曾這樣做聘用Mustafa Suleyman。
“反向收購”能夠幫助科技巨頭,在不引起監管關注的情況下提升自己在AI競賽中的地位。
然而,領導層出走,對一家AI初創公司意味著什么?從Character.AI與Inflection的經歷來看,并不一定是終局,但往往預示著方向的轉折。
Character.AI創始人離開后,公司聘用Dominic Perella 擔任臨時 CEO。而就在上個月,前 Meta 業務產品副總裁 Karandeep Anand 正式就任 Character.AI CEO, 他此前擔任 Brex 總裁,并在 Microsoft 和 Meta 擔任要職。Karandeep接任后,Character.AI 加速推出記憶功能、內容過濾和創作者支持工具,尤其強調改進未成年人使用安全機制,并在全力推進平臺的商業化。
Inflection則在創始團隊加入微軟后,全面放棄To C產品,轉向為大公司做AI底層服務。
對于剛經歷核心團隊被谷歌挖角的Windsurf來說,真正的挑戰或許不是留下了什么技術,而是——還能不能找到一個獨立存在的理由。
5.寫在最后
Windsurf的命運,或許就此被改寫。
失去創始團隊后,它很可能將逐漸淡出激烈的AI編程工具戰場,轉而成為一家穩妥但邊緣的企業服務公司。
而谷歌則順勢“截胡”,不僅吸收了Windsurf的研發能力,也在代理式編碼領域補上了關鍵一環。
有趣的是,過去總是Altman搶在谷歌前面截胡,而如今,已經輪到谷歌回敬對手了。
不過,兩家公司真正的主戰場,其實根本不在Windsurf身上,而是在即將碰撞的旗艦模型:Gemini 3 vs GPT-5。
不過,就在剛剛,Altman再次“鴿”掉了原定的開源模型更新計劃:
“現在我們決定推遲發布;我們還需要時間進行額外的安全測試,并評估高風險領域。目前尚不確定具體會延遲多久。”
看這個勢頭,也難保GPT-5不會再次跳票。
歡迎在評論區說說你的看法,我們一起見證大模型下半年的真正較量。
圖片
參考鏈接:https://www.theverge.com/openai/705999/google-windsurf-ceo-open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