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伊風
出品 | 51CTO技術棧(微信號:blog51cto)
作為 Claude 背后的金主,亞馬遜終于在 AI 編程領域終于出手了!
昨日,他們推出了自家的 Agentic IDE —— Kiro,一款由 Claude Sonnet 4 驅動的開發工具,目標明確:解決 vibe coding 應用難以上線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乍看之下,Kiro 有些像 Cursor,但本質上,它走的是另一條路線。
但最大的不同在于:Kiro 默認內置了“規格驅動開發”(spec-driven development)。
它不是簡單幫你寫代碼,而是圍繞需求文檔、設計流程和任務拆解進行自動化組織。換句話說,它希望從一開始就把你的 prompt 引導進一個可以交付、可協作、可維護的開發流程。
因此,這個工具的核心理念,是讓那些“vibe coding”出來的 APP 更容易轉入生產環境——這是目前很多平臺都難以做到的事。
目前 Kiro 已開放公開預覽、免費試用,相關討論也開始在 Reddit 上逐漸升溫。一位開發者試用后直言:
“氛圍編程的游戲規則,可能又要被改寫了。”
這位體驗者提到,"很多人之前在 Claude Code 里用的那些技巧,都可以絲滑遷移到 Kiro 里。"
更驚艷的是,Kiro自動把軟件工程的最佳實踐應用到 vibe coding 工作流里,讓 APP 開發變得更有結構、更有條理。
舉個例子:他在沒有任何額外 prompt 的情況下,Kiro 自動為他的項目生成了完整的規格說明,包括:
- 需求文檔(Requirements Document)
- 設計文檔(Design Document)
- 任務列表(Task List)
他強調:這些并不是我讓它生成的,而是它默認內置的功能。
Kiro想讓你的氛圍編程不止步于“造玩具”,這款AI編程工具能做到嗎?
是否值得你上手試玩?別急,先來我們來一起看看。
Kiro下載地址:https://kiro.dev/downloads/
1、氛圍編程的下一步:從“造玩具”到搭建穩固、可維護的應用
kiro的blog寫得很真實:
“你或許經歷過這樣的場景:不斷 prompt、prompt、prompt,一個能跑的應用就出來了。的確好玩,甚至像魔法。但要真正投入生產,卻遠不止于此。”
這就是所謂的 vibe coding:靈感來了,AI 一頓猛生成,一個 demo 就能跑,然而問題來了:
- 模型生成時做了哪些假設?你根本不知道。
- 整個過程你引導編程智能體修改代碼無數次,卻沒有任何“過程記錄”或設計文檔可查。
- 最終功能是否符合初始目標?沒人能確定。
- 開發者無法快速理解系統設計的方式,以及這些設計會如何影響你的環境和性能。
更不用說,后續誰來維護 prompt 邏輯,測試覆蓋了沒有,代碼是否符合團隊規范?
Kiro想讓你通過氛圍編程,從做原型變成真正可交付的系統,這件事該如何解決?
2、Kiro:創新的“規格”+“鉤子”機制
Kiro 開發流程中引入了兩種核心機制——Specs(規格)和 Hooks(鉤子),用來配合 AI Agent更好地“打工”。
Specs(規格) 是在你深入思考某個功能、提前規劃重構、理解系統行為時非常有價值的中間產物。本質上,它是一組由 Kiro 自動生成的結構化文檔,包括偽代碼、流程說明、用戶故事等。
在傳統開發中,團隊會在項目初期手動編寫以下內容:
- 功能需求說明(Requirements)
- 技術設計文檔(Design Docs)
- 用戶故事與驗收標準(User Stories + Acceptance Criteria)
而現在,Kiro 會自動根據你的 prompt 輸出這類規格文檔,幫助 AI 更準確地理解任務、拆解目標、生成代碼。
Hooks 是一套自動觸發器系統,綁定在文件保存、創建、提交等事件上。
他像是一個經驗豐富的開發者,悄悄幫你完成遺漏的任務或重復性的工作。當你保存、創建、刪除文件,或手動觸發事件時,這些事件驅動的自動化就會在后臺執行。
值得一提的是,Hooks 會在發布前按照開發者的方式檢查代碼,在每次保存或修改文件時自動完成檢查。例如:
- 保存 React 組件時,自動更新測試文件
- 修改 API 時,自動刷新 README
- 準備提交時,自動掃描是否有敏感信息泄露
例如:你希望所有新建的 React 組件都遵循“單一職責原則(SRP)”,Kiro 可以根據你的 prompt 創建一個 hook,在每次添加新組件時自動進行驗證,只需一次設置。
3、案例:用Specs 和 Hooks 構建一個網購頁面功能
為了能更好地感受Kiro的改進,不妨來看blog中的一個例子。
以下是一個構建電子商務應用中“用戶評論系統”的三步流程示例:
1. 一個 prompt → 明確的需求
輸入一句話:“為商品添加評論系統”,Kiro 會生成用戶故事,涵蓋查看、創建、篩選和評分評論等功能。
每條用戶故事中都含有 EARS(Easy Approach to Requirements Syntax) 格式的驗收標準,覆蓋了常見邊緣情況。
→ 這樣,prompt 中的假設會被明確表達,確保代理真正構建你想要的內容。
2. 基于需求自動生成技術設計
Kiro 分析你的代碼庫和確認的規格說明,生成完整的設計文檔,包括:
- 數據流圖
- TypeScript 接口
- 數據庫結構
- API 端點(如 Review 接口)
→ 避免因規格不清而導致的反復溝通,大幅提升效率。
3. 任務落地,實現每一步
Kiro 會自動生成任務與子任務,按依賴關系正確排序,并與需求一一對應。每個任務都包括:
- 單元測試
- 集成測試
- 加載狀態
- 移動端響應式支持
- 無障礙要求
→ 你可以逐步檢查工作進展,而不是最后才發現哪里沒做。
任務面板中,支持逐個觸發任務并查看執行狀態,還能查看代碼差異和代理的執行記錄。
Kiro 還能讓規格和代碼庫保持同步。你寫代碼時可以要求 Kiro 自動更新規格,也可手動編輯 specs 來刷新任務——解決了開發中“文檔沒更新”的常見問題。
4、趨勢:AI 編程的“疆域”,還遠沒卷到底
AI 編程工具早已不滿足于當一個“代碼生成器”了。
AI編程工具正在不斷擴展自己的能力邊界,從代碼助手邁向“開發流程指導者”,甚至“準項目經理”。
歸根到底,即便 Claude Code 的交互能力再強,它依然難以從頭到尾執行一份完整的開發計劃。哪怕你寫了再精簡的 claude.md 文件、設定了再完整的 specs,一旦進入執行階段,跑偏的事情時有發生。
正如評論區一位網友說的那樣,成千上萬個基于 Claude Code 的 GUI 和 IDE 正在推出,他還提到了一個同樣走規格驅動路線的競品應用“ BearClaude”。
地址:https://bearclaude.specstory.com/
這個評論也炸出了BearClaude的開發者,他提到:
團隊正在為 BearClaude 開發一個更具“主觀性”的 Planner 模式。它會為頭腦風暴、梳理用戶關注點、做需求分析、應用準備度(例如“完成定義”)、界定核心功能、云服務和關鍵包設定提供引導。
這個beta版本可能在近期上線。
看來,值得AI編程去卷的地方還有很多。誰能在混亂的 prompt 生成背后,補齊規劃、協作、測試、上線這些工程環節,誰就有可能主導下一階段的開發范式。
5、寫在最后
Kiro 提出的愿景并不小:解決構建軟件時最根本的難題。
比如——
- 不同團隊如何對齊設計
- 沖突需求如何協調
- 如何減少技術債
- 代碼審查如何更嚴謹
- 如何保留團隊核心知識,防止經驗流失
這些問題,Kiro 希望通過智能體編程工具,一步步給出新的答案。
它能做到嗎?它的“規格驅動”路線,會成為 AI 編程的主流范式,還是又一個曇花一現的嘗試?
看完介紹,你會考慮用用看 Kiro 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