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云的價格 私有云的服務
面上熱鬧喧囂的“云計算”,里子并不那么好看。在工信部近日發布的中國云計算調研報告中,我國公有云服務市場僅為美國的1/30, 尚不及亞馬遜一家企業云計算營業額的1/3。如今,隨著微軟Azure云平臺進入中國攪動市場,無論是早已布局的阿里、盛大、騰訊、新浪等互聯網巨頭,還是利用網絡優勢強勢進入云市場的運營商,打破“公有云不安全,私有云太貴”的行業現狀,迫在眉睫。
定制一朵“云 ” 細分一個市場
關于公有云安全的質疑從沒有停止過。對于企業而言,原先放在自己的機房里的網絡、安全、服務、應用都是根據企業自身生產所需而設計的,現在要將整套服務打包到云端,意味著很多東西沒辦法自己掌控。
此前《IT時報》也曾報道過,游戲企業CEO們集體投訴阿里云提供的服務不斷出現宕機、斷電等故障,讓云服務存在的安全和不穩定等再次浮出水面。一位游戲界的人士分析:游戲行業需求復雜,本身并不適合放在公有云上,“有些游戲企業對云的穩定性有要求,有些則對數據的吞吐量有要求,還有些則對服務器速度很苛刻……”由于很多云服務商在提供類似公共服務時,并不進行領域細分,因此,游戲行業的云化依然是處于“碰運氣”階段。
一些金融行業的做法也許是個新的方向。據《IT時報》記者了解,不少中小銀行或證券企業選擇了云的外包服務。一位來自臺資銀行的技術人員透露,目前他們的整套系統放在上海電信的“定制云”上,“這個定制云是一個比公有云級別更高的云服務,在入駐前,銀監會已經根據金融行業的技術準入標準對電信云環境架構進行審計,這樣一來,我們就比較放心。”
據了解,定制云是電信推出的針對不同行業用戶的“包房式”的定制云服務。“它更像一個IDC包房,專門針對某個行業的用戶,或者是一些有共性的用戶開辟的專區服務,這比傳統意義上的公有云級別更高。”上海電信云產品拓展中心人士解釋說,未來公共云服務趨勢,就是針對不同行業建立起符合特性的云服務標準,“我們現在也在不斷嘗試和摸索,希望能和不同行業合作。”
公有云私有化成本直降四分之一
一家小型互聯網企業的負責人向《IT時報》記者透露,他們之前購買的公共云服務一年花費10多萬元,看起來雖然便宜,但是每年因為公共云服務出現的各種故障造成的損失也要10多萬元。這筆賬雖然不劃算,但他坦言,“即便是這樣,還是要比自建機房來得便宜。” 公有云不達標,私有云太貴,這是國內大部分企業要面臨的窘境。
不少云服務企業正在嘗試改變這一局面,例如上海電信去年推出的“公有云虛擬化服務”。
“簡單地說,就是通過物理分區,在電信的公有云上建立虛擬化的‘私有’專區。”上述上海電信人士解釋,“就像是在一個大廣場開辟不同的單間,地點還是這個廣場,但是區域有了明確歸屬,用戶的自主性會更強,安全性更高。”據其透露,接下來,上海電信還將在這一虛擬化專區內向用戶開放更多權限,用戶可以在虛擬化的云端掌控安全、網絡、服務、應用,達到“在自己機房內的體驗。”
從成本角度計算,與私有云的開發所需成本相比,購買類似公有云服務的成本要低25%。因此,無論是從安全性還是成本角度來看,目前這種模式從不同角度解決了之前公有云不安全、私有云太貴的短板。
據統計,2012年上海電信簽約客戶中有2/3的用戶購買了這個新項目。然而,盡管受到了金融業、制造業、政府業的偏愛,但上海電信有關人士也坦承,運營商提供的云服務在成本上不具有絕對優勢,“從硬件到虛擬化,我們使用的都是商業化軟件,成本比較高,但是架構會比較穩定。一旦用戶出現問題,解決速度非常快,品質會更高。”
通過應用平臺搭建生態圈
“目前運營商更側重提供云資源,而非應用上的打包出售,但是將來不排除做云服務應用平臺。”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未來,打造云服務應用平臺一定是發展趨勢,這對于目前發展勢頭迅猛的運營商打造的云服務來說會是一大挑戰。
所謂的云服務應用平臺,是指用戶接觸的將不是虛擬機器而是可操作的工具權限,他不必關心自己的工具放在哪臺虛擬機器上,也不用去建數據庫,用戶直接通過數據庫的口令進入平臺就能完成開發,強調的是平臺技術服務。
盡管目前正試水云服務平臺的新浪和騰訊都還沒有盈利模式,但對這些互聯網大佬而言,由此形成的集聚效應將助推他們在云端的發展,“生態圈非常重要,在最短時間內越多用戶使用它的東西,它的生命力就會更強。”這位人士認為,微博和微信正在構建這種生態圈。
對于運營商來說,最大的挑戰在于研發能力,與阿里云、盛大云等自建平臺不同,運營商目前提供的云服務應用仍然停留在購買軟件階段,凸顯的問題是運營商云應用技術開發團隊研發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