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錯過移動互聯網下半場,我們應該關注什么趨勢? | 投資者說
摘要: 移動互聯網仍在進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硅星聞,作者 | 陳潔(硅谷投資人,凱爾特創投亞洲合伙人、Centregold Capital管理合伙人)
2007年,第一代iPhone誕生。2009年,國內3G牌照發放。十數年間,移動互聯網一直引領著創新。
從工具到游戲、從電商到本地生活,再到金融、媒體,移動互聯網的每一個領域都在不斷經歷著沖擊與變革,幾乎開發殆盡。這也讓我們感覺,現在再談移動互聯網投資和創業,無異于在所有人都看漲的時候沖進股市。
不過移動互聯網真的已經沒有機會了嗎?我認為未必如此。如果我們把眼光放遠一些,再放寬一些,會發現沒有機會才是機會真正出現的時候。
正如1995年,Marc Andreessen來到硅谷時,他環顧四周,發現微軟的操作系統取得了近乎壟斷的地位,軟件開發的機會也都被前人做完了,他不禁感嘆,我來得太晚了,一切都結束了。那個時候,他不曾想到的是整個互聯網浪潮才剛剛開始,而他本人會帶領網景成為最成功的瀏覽器公司,引發一次互聯網大爆炸。
正是因此,在這篇文章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在中美兩地投資時觀察到的未來趨勢,以及移動互聯網仍舊存在的機遇。
新技術加持后,移動互聯網仍在進化
首先應該注意的是,移動互聯網并沒有停止“進化”。新技術的迭代仍在持續改造移動互聯網,其中的代表是5G與智能化計算,還有VR、AR這樣不算新的終端。
今年,小米、華為、OPPO等公司已經陸續發布了商用5G手機,上半年工信部也曾表示,國內5G產品日漸成熟,系統、芯片、終端等環節已基本達到商用的水平。隨著5G標準的落地應用,未來移動互聯網一定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進入5G時代,一個明顯的變化是網絡速度更快,延時更低,服務的終端數量也大大增加。這些特性將把網絡世界從二維升級到三維,將很多應用的效率推向極致。這在一些需要明顯現場體驗的情景中會發揮很大作用,比如Yelp與大眾點評中的美食、酒店評價。這也意味著,在5G時代其點評內容或許會向視頻化轉變。
同理,所有網絡內容消費都將進入超現實時代?,F在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中直播已經司空見慣,在5G時代,通過高清的4K、8K加3D直播,消費者可即時感知一件衣服的質感,食物是否新鮮,減少誤判。
5G結合智能化計算,則會進一步釋放手機等終端的潛能。通過借助云端的計算與存儲,可以讓很多智能化的應用從云端直達手機端,實現以前沒有的玩法。最近流行一時的ZAO其實已經開了個好頭(當然,對隱私的侵犯等問題仍需解決),人工智能換臉需要復雜的計算,現在還需要在云端完成,而他們能把整個過程簡化到在手機上傳一張圖像即可。未來的移動終端會有更多智能功能。
還有一個通過5G利用到云端能力的例子是最近騰訊、谷歌都陸續發布的云游戲平臺通過云端的強大算力和巨大儲存空間,讓用戶從手機收看更酷炫的畫面、體驗更熱烈的娛樂場景。
AR和VR的快速發展也會得益于5G。比如,在線教育引入AR、VR,可以讓學員仿佛置身于真實場景中,從而快速提升在咨、購物、討論等場景的英文學習能力。
前幾年AR、VR技術在體驗上不盡如人意,這幾年雖然略有沉寂,但其實很多投資人保持著對其樂觀的態度。我也見到一些創業公司,目前將VR技術應用于醫療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隨著技術的持續改進,VR的很多問題都在得到解決。
在中美尋找不同的移動互聯網機遇
除了新技術帶來的機會外,移動互聯網還存在著地緣性的機遇。
如果說PC互聯網時代中國是學習者、追趕者的話,那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國內已經算是完成反超。國內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但國外的很多應用還未走向成熟。
移動支付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美國還沒有一家做得特別大的公司,如蘋果這樣的影響力也只支持部分連鎖商店,而Square和Stripe這類支付公司的滲透率也遠遠不夠,這肯定是會有機會的。
國內十年的移動互聯網誕生了TMD三小巨頭,美國的格局似乎未見改變。例如,移動端的娛樂方式還有吃喝玩樂,在美國都還沒有做完,除了優步可以和滴滴相提并論以外,對標美團的Doordash只有120億美金的估值,而在北美對標抖音的企業是抖音自己。以此看來美國移動互聯網的空間還會有一段時間的增長。
圖片來源:Visual Capitalist
歐洲則相比北美更甚。數一下全球市值排名前20的互聯網公司,幾乎被中美全包,歐洲只有一家電商公司Zalando。一些在中美已經發展成型的移動互聯網模式是否可以在歐洲復制,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熟悉的一家美國投資公司就正在為歐洲市場募一支基金,想將美國的一些成熟的移動互聯網模式移植到歐洲。
移動互聯網的投資機會在哪?
說了這么多,那未來一段時間移動互聯網的具體投資方向上,還有哪些機會呢?
我本人現在主要在北美做投資,如上文所述,我仍舊十分看好將國內的模式經過改良移到國外。北美這邊的共享單車Limebike已經開了一個好頭。雖然共享單車在國內讓部分投資人損失慘重,但北美情況不一樣,這邊很少出現一擁而上的情況,Limebike也早已進入獨角獸行列,而且查一下就知道,其投資人中也不乏國內資本的身影。在此基礎上,Lime bike還根據北美用戶的需求,推出了共享電動自行車和電動滑板車。
再比如,共享充電寶也是個不錯的生意,在北美這邊未必不是剛需,而且這一類偏硬件的項目還有一個適合北美的理由:同樣的成本,北美這邊的客單價會更高,利潤更多。
不過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共享充電寶更適合人流密集的商圈,而北美大部分地區人流相對分散,所以這類項目更適合紐約、舊金山這類人口集中的城市,市場容量需要進一步測算。
互聯網娛樂也值得關注。比如北美短視頻領域已經出現了Firework,和Musically一樣由華人創始,相比抖音有了一些不一樣的玩法,拓寬了手機視頻體驗:視頻時間一般在30秒以上,橫豎屏效果可以自動匹配專業攝影設備,以及手機前后鏡全景拍攝等技術。最近有消息說,Google有意收購Firework,再加上Facebook的一些動作,海外短視頻的戰爭才剛剛打響。
移動游戲發行上也存在機會。歐美的移動游戲發行渠道基本上是Android被Facebook與Google壟斷,iOS當然就是蘋果。但這顯然是不合理的,渠道的集中會埋沒很多好的游戲。國內由于特殊的國情,先后誕生了91助手(也就是后來的百度手機助手),騰訊的應用寶,豌豆夾,360等多個渠道商,讓游戲的發行不至于一家獨大,而且在創意型游戲上還出現了更細分的Taptap這樣的游戲發行公司。對比之下,歐美沒理由一直維持現狀。
我本人投資了一家移動游戲平臺Game Club,他們從一個比較巧妙的角度切入,除了像Steam在PC端那樣幫助手游宣發以外,也希望復活一些仍有價值的老游戲,其做法是替原有開發商做更新、持續維護和后續支持的工作,讓游戲適應目前的系統和硬件環境。開發商也愿意將這部分工作交到他們手中,因為更愿意將資金和精力投入到新游戲的開發和制作中。對于熱愛游戲的玩家來說,除了App Store和Google Play,又多了一個找尋游戲的渠道。Game Club算是國外游戲市場的一股新風。
上面說的都是一些東學西漸的內容,那歐美就沒有值得國內關注的地方了嗎?當然是有的。
比如移動端在醫療上的應用也成為一個趨勢,國內市場的投融資重點大多集中在創新藥物及醫療器械板塊,因為模式清晰,需求明確。但歐美創投圈更關注數字健康與移動健康,更是還有國家層面上由CFDA發起的數字健康創新行動計劃,強化移動設備在健康領域中的應用。這一方面是因為傳統的藥物和器械開發領域,他們已經有了成熟的投融資體系,需要新的突破,二是因為健康范式的轉變,數字健康可以幫助醫療體系由被動的治療向主動的預防轉移。
國內在醫療上的投資是否可以兩頭并進呢?我認為在5G和人工智能時代,這完全是有可能的。隨著用戶健康數據越來越多和算力的加強,移動醫療市場會出現巨大的需求。
還有智能家居,目前來看歐美似乎走在了我們前面,我自己看到不少美國家庭都在使用智能化的設備和方案,這也是Nest能高價被Google收購,而國內沒有類似案例的原因。這與人口狀況和國情相關,但現在小米、華為等公司的智能設備越來越多,再加上5G的加持,國內家庭的智能化已經是可以相見的事情了。
最后回過頭來看,對于移動互聯網領域的投資還有沒有機會這個問題,我覺得已經不用回答了。技術仍在持續不斷地進步,不斷改造社會,世界也是多元化的,用戶還有很多需求遠沒有被滿足,互聯網的機會永遠都會存在。也許有人會說,移動互聯網已經到頭了,未來是智能物聯網的(或者其他什么網),但名字其實不那么重要——畢竟,我們投資的從來不是概念,而是能滿足人需求的技術、產品和公司。(本文首發鈦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