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原生業務轉型的九個步驟
云計算已經成為IT框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平均而言,企業46%的工作負載都在云中,其中95%的企業預計在未來兩年內將云使用量增加到64%。
云計算是指通過互聯網按需交付基礎設施(硬件/服務器)、存儲、數據庫和各種應用服務。通常,這些服務由云服務平臺(如AWS、Google cloud或Microsoft Azure)提供。
另一方面,Cloudnative是一種架構,用于以針對云環境優化的方式組裝上述所有基于云的組件。它也是一個組織目標:企業當前的目標是實現基礎設施、流程甚至組織文化的現代化,仔細選擇最適合其具體情況的云技術。
云計算的價值
云本地方法使企業能夠專門圍繞用戶設計產品,而不必考慮底層系統的需求。這讓他們能夠以更低的風險交付更好的產品,這是云計算的真正核心。他們現在也可以更快、更便宜地交付,這是一個令人愉快的必然結果。
但也許最重要的是,cloudnative可以以一種新的方式幫助降低風險:快速但小,限制爆炸半徑以防發生錯誤,如果發生錯誤,則立即回滾。
我怎么去那里?
實現成功的云本機轉換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進行全面的組織轉換。公司不僅應該關注技術,還應該關注組織內部的戰略和文化變革。
當然,對于幾乎每個踏上這一征程的組織來說,轉型之路都是獨一無二的。下面,我將提供一個指南,幫助公司確定他們的特定需求,以及他們成為云計算本機所必須經歷的潛在變化。
第一步——文化
了解您的組織文化對于企業的成功至關重要。這意味著能夠選擇最適合您的組織的路徑,和/或不選擇一些熱門的新技術,這些技術無論多么有前途,都與您組織的基本性質相沖突。
您的文化是各種實踐的總和,這些實踐加起來決定了您的工作方式。通過檢查定義日常運營的行動,您可以確定從根本上塑造組織的這些力量。然后你可以決定下一步的最佳步驟。
第二步-產品/服務設計
這是你評估自己在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的地方。評估您是否圍繞長期規劃進行組織,以緩慢而謹慎的計劃交付緊密耦合的產品,或者您是否在較短的沖刺中快速迭代,理想情況下使用客戶反饋來推動更改。
第三步-團隊結構
您的企業是否采取自上而下、“照老板說的做”的方法,可能是與高度專業化的團隊合作?還是一個更具跨職能的團隊,由每個成員都有特定技能的團隊組成?
第四步-過程
您的企業是否先做長期規劃,然后再執行?或者,你是不是反應迅速地改變了事情?目前,我們發現大多數企業都在使用Scrum/Kanban。然而,Cloudnative和CI/CD需要速度的下一個飛躍:開發人員需要能夠每天交付,并且獨立于其他開發人員。
第五步——架構
您的企業是否正在嘗試“包括電池”以提供大多數用例所需的一切?或者,您可以在服務提供者之間劃分任務或工作負載,這些服務提供者將請求的資源交付給尋求服務的客戶端。云本機的目標是使用微服務體系結構,其中大型應用程序構建為一套模塊化組件或服務。
第六步-維護
在這里,評估您如何監控系統并使其保持運行。“無進程/特別”方法意味著時不時地檢查服務器是否啟動以及響應時間。”“警報”意味著在出現問題時有某種形式的自動化來發出警告,但對于這個新世界來說,這遠遠不夠快;一旦出現問題,人類仍然需要干預。全面的監控和全面的可觀察性,即觀察和分析系統行為,以便提前預測(和預防)問題,而不是在問題發生時做出響應,這對于云計算來說是絕對必要的。
第七步-交付
交付實際上是指你能以多快的速度,以多自動化的方式把東西拿出來。傳統的主要版本每六到十二個月發布一次。轉換為云本機允許每天甚至每天多次發布。
第八步-資源調配
如何創建新的基礎架構和新的機器?您可以以多快的速度部署所有內容,以及此過程的自動化程度如何?資源調配是我們最高興看到一家公司在其他七個領域領先的地方。
第九步——基礎設施
每個人都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單臺服務器到多臺服務器,再到運行在您自己的數據中心中的虛擬機。然后,轉向混合云計算環境,該環境將本地基礎設施與私有和/或公共云服務相結合,最適合您公司的特定需求和用例。
通過執行這些步驟,公司將生成智能、靈活且不斷更新的狀態。有了這樣的理解和觀點,公司就可以開始用知識和信心來規劃他們的云本機過渡,以避免一路上常見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