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工智能代替人工,從而達到降本增效,就是在耍小聰明
“沒事兒”爸爸作為一名在工廠工作15年的“老”工人,今天要叨叨一下我對人工智能的一些看法。
如果我們經常關注環衛工人會發現,最早這些人是用手撿垃圾,然后用一個長長的架子去夾垃圾,現在好些城市的環衛工人會開著一個小車將路邊的垃圾吸進車里。這些工具和機器在不斷進步,但是并沒有取代他們,而是讓他們的工作變得更加方便,更加有尊嚴,我覺得這才是人工智能存在的意義。
作為一個在汽車行業工作15年的一線工人,對機器人和機械手臂,我可以說深有感觸。在2010年的時候,我們一條生產線要5名工人操作。5年后,一些設備逐漸安裝了機械手臂,這本來是一個方便我們工作的好措施,但隨著機械手臂的安裝,生產線減少到3個人,再到如今隨著人工智能的進一步發展,生產線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一條生產線只保留2個人,甚至一個人。一時間,大力發展機械化程度,減少人工作業成為了企業降本增效最直觀,最有效的方法,也成為了領導們年終工作總結的PPT上最突出的字眼。可對于我們來說,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并沒有給我們帶來實質性的便捷,反而增加了僅有的一到兩人的工作強度,原來的調整機床變成了調試機器人。原來生產廢品是人為失誤不會出現大批量,如今機器人是比較穩定,可一旦出現問題就是批量事故,還是要靠人來把關。而好多企業卻把人工成本當成了降本里最重要的事情,似乎不減少人工成本就不會降本了!
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是,人會制作并使用工具。無論是我們祖先發明的工具還是如今的人工智能,他們的誕生是為了讓我們生活的更便捷,更高效,更有尊嚴,而不是最終取代我們而存在 。企業降本增效要有深度,不能簡單粗暴的一味降低人工成本。企業要有社會責任感,要解決就業問題,要為共同富裕的目標而努力。
最后我想呼吁一下,人工智能是為了讓我們更便捷,更有尊嚴的勞動,而不是老板們不斷減員,降低人工成本,逃避社會責任的利器。用人工智能代替工人而降低成本,就是在耍小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