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的業財數字化建設-首先解決全成本核算問題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人月聊IT」,作者何明璐。轉載本文請聯系人月聊IT公眾號。
在去年12月,我談傳統軟件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中就談到了從基礎財務管控到項目全成本核算的一個關鍵轉型和優化。
一個軟件團隊,今年如果接了10個項目,總體團隊是盈利的。但是究竟每個項目是賺錢還是虧錢必須要算清楚。一方面是基于項目核算進行項目績效獎金的發放,一方面是對不賺錢的項目進行深度復盤分析,并確定后續是否持續投入。
一個軟件企業,最終發展趨勢會類似咨詢公司的合伙人制度,即變成一個個獨立核算的經營體。剛開始對于綜合,人力,財務,市場可以共享平臺支撐能力,后期完全可以做到進一步的垂直拆分,每個經營體自負盈虧。
對于企業的業財一體化實際已經談了很多年,業務和財務本身是兩條獨立的業務線條,但是業務流程和動作往往最終都涉及到財務最終的成本核算,如果業務運作過程沒有和財務核算過程建立細粒度的勾稽關系,那么這個賬就一直無法核算清楚。
比如前面談到的,能否做到按項目進行全成本核算。
一個部門或一個產品線,細粒度的預算和成本控制都不應該只是到部門級別,而是應該到具體的產品和項目級別,能夠真正搞清楚一個項目,或者說一個對應的合同執行是否真正賺錢了,究竟賺了多少。只有這個核算清楚了才能夠更好地驅動后續的產品規劃,實現整個產品項目團隊的績效激勵。
對于大企業來說一般很早就建立了自己的ERP系統,而ERP系統的核心往往又都放在了財務模塊上面,所以實現了核心的統一的會計準則,會計科目下的賬務統一,統一的成本核算管理,能夠基于這個自動化輸出相應的企業財務三大報表數據。
在ERP系統后,大企業一般又會建設獨立的項目管理系統,合同系統,供應鏈或采購系統,資產管理系統,HR和薪酬系統,報銷或費控系統等。這些業務系統本身和財務最終的成本核算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比如一個大型項目立項后會形成多個合同,一個合同本身又可能產生多個采購訂單,而采購訂單本身又可能多次接收和庫存記賬,在業務上有明確的單據映射關系。那么在采購費用支出時候,只要采購類成本支付或報銷選擇到明確的采購訂單,那么就能夠完成類似三單匹配等底層的勾稽關系和映射,方便成本核算或歸集到具體的合同和項目上。
任何一個企業成本的開支,最終都需要核算到具體的合同或項目上面,對應到具體的業務單據和活動,就完成了基礎的業務和財務的一體化操作。所有業務的操作最終都能夠體現到財務數據和財務成本開支上面。
但是中小企業往往并沒有這么復雜,或者連ERP系統也沒有實施,更多的只是上了類似金蝶的的一個財務系統。雖然如此,業財一體化,項目全成本核算等需求仍然存在,簡單來說還是要把賬算清楚,而且是細粒度的算清楚。
也正是這個原因,可以為中小企業構建一個業務一體化的數字平臺。
該平臺應該包括業務平臺和財務平臺兩個方面的內容。
業務平臺的重點不是詳細地去管理你的項目流程,合同流程或采購流程,而是核心的業務單據和主數據,業務單據的關鍵階段或里程碑點進行管控。同時建立項目,合同,訂單,供應商,客戶之間的關聯映射,層級結構和勾稽關系。
業務平臺構建了一套底層共享業務數據和業務模型,這個數據模型將為財務類業務提供支撐和服務,任何財務活動都需要選擇和對應到具體的業務對象上面。
財務平臺的重點則是類似傳統的財務共享或財務報賬平臺思路,對于所有涉及到應收,應付的內容全部進行歸口管理,統一需要走報銷流程進行報銷,最終才形成相應的應付發票或憑證數據傳遞到ERP或財務系統。
通過財務平臺可以達到一個關鍵目的,就是任何一個企業乃至部門團隊級別的支出都能夠完全追溯,有據可依,而任何一個成本支出又最終對應到相應的項目或合同上面形成關聯,方便后續進行成本的核算和成本歸集。
任何一個開支都能說清楚來龍去脈,如果涉及到分攤的也能夠按預定規則進行分攤。包括前面談到的人力成本數據也需要進行薪酬類報賬,同時結合項目工時填報系統實現人力成本數據的自動化分攤。任何一個外包或外部采購也能夠對應到具體的項目。
業務平臺+財務平臺+底層核心共享數據模型,這就是構建一個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業財數字化平臺最核心的內容,不用去構建一個個獨立的類似項目管理,合同管理,采購管理等業務系統,而是真正將核心業務對象,業務對象關系搭建清楚,為財務活動提供支撐。所有的業務流最終都能夠體現到財務流上,真正實現業務流和財務流的統一。
這才是中小企業業財數字化最簡單易行的建設方式,供大家參考。如果對我上面談到的有興趣,也可以單獨私信給我進一步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