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王亦洲:擦亮可信AI研究名片,需要產學研結合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發軔于20世紀50年代,至今已經歷了三次發展浪潮,不管是實驗室階段還是大規模產業化階段,研究者們幾十年如一日不變的都是推進其技術的進步,希望機器真的有一天能具有一般人類智慧,執行全方位的人類認知能力。
近年來,為了讓AI更加健康發展,有一項技術領域正在成為產業界和學術界研究的重點:可信AI,即將人類社會的正面價值觀,通過技術賦予到人工智能上,包括可解釋、公平性、隱私保護和公平性。
從學術研究層面來說,可信AI主要是針對算法和系統層面的研究,包括安全性/魯棒性、可解釋性、隱私性、公平性、可審計性/問責性、環境保護。可解釋性包括學習方法或模型的理論可解釋、算法可解釋、行為可解釋;魯棒性主要針對模型穩定性研究、攻擊模型和防守模型;隱私保護指的是攻擊與保護方法直接的博弈,如差分隱私、多中心聯邦學習;公平性針對的是各種數據、模型的偏置研究,平等和公正的平衡;而環保指的是尋求高能效策略,更高能效的計算硬件。
與可信AI學術研究不同,企業更多是針對當下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如2015年,螞蟻集團啟動基于“端特征”的手機丟失風險研究項目,旨在用AI技術保護用戶的隱私安全。為了解決了AI中的公平性(Fairness),IBM于2018年開發了多個AI可信工具,在AI系統中采用不帶偏見的數據集和模型,從而避免對特定群體的不公平。產業界對可信AI的應用加更加苛刻,容錯率更高。很多可信AI白皮書提到,可信AI真正落地起來,需要放到生產流程里面,讓其成為一種機制,發揮技術的約束作用。
青年學生是重要的技術人才儲備。對于研究可信AI的青年學生來說,對從事可信AI怎么準備,在他們現在的學習和生活中,就應了解學術的前沿,以及業界最新技術趨勢,思考哪些技術可以應用到哪些問題上,主動觀察了解所處的世界,以及業界的需求痛點和技術瓶頸。比如,最近一檔可信AI實戰科技真人秀,就聯動了全國一些頂尖高校,通過可信AI在工業界“科技反詐”當中的應用,還原了可信AI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能力,把學術界和產業界正在做的事,通過大家都能理解的形式打通起來,讓技術從業者、技術研究者都深度參與其中。
做AI研究,“復雜度”是一個關鍵詞。環境復雜度、任務復雜度、系統復雜度決定了AI的水平。對它的研究可以揭示AI產生原理,也可以回答AI的終極問題,即對人類命運的最終影響。未來可信AI研究,也要從復雜度分析來看AI為人類帶來的價值,更需要學界和產業界共同努力來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