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飆284天后,一批「模仿」ChatGPT的創業公司或將倒閉
近日,來自《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文章顯示,有部分風險投資者已經意識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出現也并不足以阻止長達數年的創業低迷。
再過兩個多月,由ChatGPT引發的新一輪熱潮就整整一年了。
雖然在這短短的不到一年時間里涌現了大批創業公司,但一些在創立初期表明對生成式AI充滿熱情的初創公司,現在卻面臨著裁員和用戶興趣逐漸下降的問題。
例如,作為一款面向作家和企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寫作工具,截至今年7月,Jasper的用戶增長已經連續四個月下降。
有知情人士稱,雖然該公司于去年秋季籌集了1.25億美元資金,估值已經高達15億美金,但仍于7月份進行了一輪裁員,并下調了今年的收入預測。
新一輪人工智能熱潮才發展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很多風口上的初創公司便已經在努力應對可能的行業清算問題。
從低迷到高潮,如今又「降溫」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行業低迷期后,ChatGPT的發布曾一度重新點燃了創業者和投資人的樂觀情緒。
而現在,在微軟和谷歌等科技巨頭鞏固了他們主導地位的情況下,投資人的出手變得愈發謹慎,他們意識到很多初創公司已經遇到了嚴重問題,新一批的人工智能初創公司能否生存下來的不確定性在逐漸上升。
就像Index Ventures的合伙人馬克·戈德伯格所說的那樣:「起初,風險投資界的人士都樂觀地認為商業人工智能應用『將以光速實現』,而現在,『一個淺淺的幻滅低谷』正在形成,前進的道路似乎一天比一天變得更加11模糊。」
當時,來自硅谷的一些聲音宣稱,生成式AI將迎來一個全新的技術時代。風險投資公司也招募了大量新員工,并表示它們將投入數十億美元來支持這個尚未得到證實的行業。
戈德伯格表示,ChatGPT在開放初期激增的用戶數量導致投資者大大高估了消費者使用生成式AI工具的速度。
在獲得客戶或收入之前,投資者競相支持開發這些產品的初創公司,引發并加劇了人們對市場可能過熱的擔憂。
如今大量同質化的產品也基本印證了,現在想要將人工智能技術進行「變現」是困難的,用戶的興趣正趨于平穩或下降,運行這些產品背后的硬件也變得異常昂貴,很多初創企業已經無力承擔如此大筆的費用支出。
對于生成式AI來說,「降溫」可能是現在的一大關鍵詞。
據分析平臺Similarweb的數據,ChatGPT的月度在線訪問量在經歷了最初數月的增長后,6月和7月均出現了大幅下滑。
同樣,來自分析平臺Sametime的數據顯示,Midjourney的吸引力也趨于平緩,截至7月份,其月訪問量已經連續三個月下降。
而在6月份剛剛融資9000萬美元的Synthesia,其過去六個月的網站用戶增長也均為持平或下降的狀態。
科技行業仍對AI充滿期待
雖然各類產品的增長趨勢已經大大放緩,但對于微軟、谷歌和其他巨頭公司來說,均在大力投資并推出新的人工智能產品。
尤其英偉達的業務更是蓬勃發展,Q2的利潤更是遠超分析師預期。
初創公司的投資者表示,雖然生成式AI技術還處于早期階段,但總有一天,會像當年移動互聯網時代一樣,催生出新一代的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大公司。
不過,到目前為止,人工智能的熱潮還不足以阻止創業資金總額的急劇下降。
根據PitchBook公布的數據,盡管對生成式AI初創公司(專注于生成類人文本、圖像和代碼的系統)的投資增加了65%,達到33億美元,但美國第二季度的風險投資總額還是驟降了接近一半。
有投資者表示,他們仍然不確定圍繞該技術開發新產品的成功商業模式應該是什么樣子。許多企業也尚未證明他們如何留住用戶,并開發出現有科技公司無法輕易模仿的產品。
在商業模式不明朗的情況下,還需要獲取和分析大量數據來訓練大模型,可能會持續花費公司數千萬至數十億美元,這對于絕大部分尚未盈利的初創企業來說已經是非常大的負擔。
考慮到盈利之路的不確定性以及來自谷歌和微軟支持的OpenAI等資金雄厚的競爭對手的激烈競爭,投資者對于為此類初創企業提供資金就變得猶豫不決。
而相比之下,OpenAI預計明年將產生10億美元的收入,至少能夠抵消部分運營ChatGPT的驚人成本。
到目前為止,最大的幾家人工智能初創公司已從能夠提供計算能力和其他有利于訓練大模型的資源的「金主」那里尋求到了大部分資金。
據報道,微軟已向OpenAI投資超過100億美元,它的競爭對手Anthropic也從谷歌那里獲得了數億美元投資的承諾,而微軟和英偉達還幫助Inflection AI籌集了13億美元。
雖然未來的變數依舊很大,但「含著金湯匙」的幾家初創公司,底氣總是更足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