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應用的本質是把大模型當做一個人,而不是把大模型當做一個神——把大模型帶入人的角色 原創
“ 尋找大模型的應用場景,就是把大模型帶入人的角色;人在不同場景中扮演什么角色,就可以嘗試讓大模型去扮演這個角色。”
最近一直在做大模型應用方面的開發,從剛開始的迷茫和無措到現在對大模型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這時才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個很大的誤區,那就是對大模型認識不夠深刻,甚至很多時候不知道大模型是個什么東西。
但經過這段時間的摸索之后才發現,我們應該把大模型當做一個人,而不是把大模型當做一個神。
大模型就是一個人
為什么說我們要把大模型當做一個人,而不是把大模型當做一個神?
原因就在于大模型有其自己的能力邊界,并且當我們把大模型當做一個人時,我們才能知道大模型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及應該怎么做。
以作者最近一直在搞的數據分析為例,在此之前雖然也用大模型做過一些AIGC和RAG方面的東西,但主要用的就是大模型的生成能力和基礎的推理能力。
但怎么把大模型應用于數據分析,剛開始拿到這個需求的時候一臉懵逼,也不知道該怎么做;然后就從網上找一下關于大模型做數據分析的框架和案例。
剛開始的時候,只知道把按照案例里的方式進行開發測試;甚至一度認為,讓大模型做數據分析就是數據丟給大模型,然后讓大模型分析一個結果。
但等到真正開始做的時候才發現,原來自己想的太簡單了,也太理想了,最重要的是也不符合邏輯。
直到這兩天才突然明白過來,其實我們使用大模型做應用,一直都是在把大模型當做一個“人”來用,而不是當做一個模型來用。
以AIGC為例,大模型在這里面扮演的就是其實就是一個創作者,它有一定的繪畫和設計能力,懂得PS和剪輯技術;這樣它才能幫我們生成各種圖片和視頻,當然也包括音樂。
而把大模型應用到數據分析里面,其實就是讓大模型扮演一個DBA的角色;想想以往的數據分析都是怎么做的?
之前基于人力做數據分析時,都是接到需求之后,由DBA對需求進行理解;然后按照理解編寫SQL或代碼來分析數據并獲得結果。
那么,大模型在數據分析里面是怎么做的呢?
大模型在數據分析里面并不是直接拿到數據然后直接進行分析;其原理就是讓大模型接替DBA的工作,讓大模型去理解用戶需求,然后根據需求生成相應的SQL或Pandas或其它語言的代碼,然后把這些SQL或代碼交給數據庫引擎或解釋器執行,然后再獲取結果。
因為現在大模型可以通過工具集成代碼解釋器直接執行代碼,其實本質上還是基于大模型的生成能力,只不過其中可能加入了部分推理能力;比如說理解用戶需求,生成代碼,這就需要大模型能力理解需求,并給出解決方案。
從這里看,大模型是不是就是一個人;而把這個思路擴展一下,大模型的所有應用是不是都是基于“人”這個角色來做的?只不過不同的大模型就類似于擅長不同領域的人,能夠處理不同領域的問題。
而以此作為切入點,這時我們在去探索大模型的應用時就會發現,使用這個思路,大模型的應用場景突然變得豐富起來,之前不知道把一些場景與大模型結合起來,現在也能想明白了。
只要把大模型帶入人的角色,然后之前人在這些場景中做什么,就可以嘗試讓大模型去做;用這樣的思考方式好像就發現,尋找大模型的應用場景就簡單多了。
不管AIGC還是現在爆火的Agent智能體,無外乎如此。
本文轉載自???AI探索時代??? 作者:DFir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