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江湖三十六計》連載:敲山震虎
有疑問就要偵查核實,調查清楚之后再行動,盲目出擊可能引來麻煩。如果敵在暗、我在明,或者不想跟敵人正面沖突,就可以采用夸張的手法炫耀實力。所謂“敲山震虎,隔山打牛”,讓敵人感受到強大聲威和壓力,驚慌輾轉,自己退卻。
這是周易里“復”卦的原意,特指用來對付敵人陰謀的手段。正是“以陽謀制陰謀”。
這與古代“打草驚蛇”的典故有幾分相似。
南唐時,當涂縣縣令王魯貪贓枉法。其屬下大小官吏同樣搜刮民財。
一次朝廷派員巡察地方。當涂縣百姓便聯名寫狀子,控告縣衙主簿。狀子首先遞送到王魯手上。原來老百姓在狀子中所列舉的種種罪行,全都和王魯自己的罪行類似。狀子雖是告主簿,但王魯覺得就跟告自己一樣。
王魯在驚恐之中再也安靜不下來,用了八個字寫下此刻內心的真實感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
所謂做賊心虛。真正的打擊還未到來,只要一點聲響,難免聞風喪膽。
案例:池宇峰隔山打牛退王峰
2006年,池宇峰旗下《誅仙》游戲的主力策劃吳睿被王峰挖走了。王峰之前是金山高級副總裁,2006年籌劃創業,后來做了藍港。拿著VC幾千萬美元,到處招攬人才。
對這個事情,池宇峰不太好辦。因為三點:
第一,池宇峰跟王峰相識。早在池宇峰進入互聯網之前做傳統軟件時,兩人就認識。后來一起做網絡游戲,低頭不見抬頭見。十年私交。王峰離開金山后,多次收到池宇峰邀請。王峰還跟人評價過池宇峰:為人低調,對市場理解和對產品的把握能力是其成功的關鍵。
所以,不能搞僵了。為了個把人,大佬之間關系破裂,不值得。
第二,不易防守。王峰今天挖一個,明天可以再挖一個。池宇峰可以給一兩個人漲工資,不能給所有人漲工資。公司那么大,人才濟濟,池宇峰防不勝防,沒法守。況且,王峰的藍港剛拿到投資,籌建之初,包括期權在內的各種好處都給予大大的許諾,誘惑力很大。
第三,這個口子絕不能開,必須堵住。否則,都去學王峰創業,都去跟著吳睿跳槽,或者吳睿在藍港混發達了,回過頭再來池宇峰這里挖人,怎么辦?
既別跟王峰鬧僵,又能讓他不再挖我的員工;既不能在公司內造成太大動靜,又要能穩定軍心。這是考驗池宇峰智慧和魄力的時候。
2008年4月,完美時空高調發布了“戰略投資逸海情天公司”的新聞。完美時空投資其300萬美元,獲取約20%的股份。
逸海情天,網游研發公司,其代表作是《倚天劍與屠龍刀》。而《倚天劍與屠龍刀》的代理商正是王峰的藍港。就在5個月前的2007年12月,這款游戲上線公測,是藍港成立后運營的第一款游戲。
結果是,完美時空入股逸海情天沒多久,吳睿就離開藍港,重到完美時空上班,回到了池宇峰的懷抱。對于業內朋友的關心,據說吳睿只是一笑,說“不談這個事情”。
表面上風清云淡,實際上力有千鈞。池宇峰通過入股逸海情天將各個節點全部擺平。
第一,逼近王峰咽喉。王峰代理逸海情天的游戲,而池宇峰是逸海情天的股東。要給這個游戲添點堵,或者干脆讓合作泡湯,那不難。即使不來陰的,至少池宇峰能做到,以后逸海情天的游戲全部由完美時空來代理。王峰湯都喝不到。王峰剛創業,一款好游戲是生命線。跟這個比,一個吳睿的價值可以忽略不計。
好,從此以后,王峰再不會挖池宇峰的人。
第二,沒跟王峰搞僵。不像雷軍跟丁磊那樣,丁磊2004年挖雷軍的主力策劃,2007年雷軍又挖丁磊的主力策劃,搞得很難堪。首先,大家都是輸家。其次,江湖上看笑話。再次,你來我往沒個盡頭。王峰間接收到池宇峰的信息,知道池宇峰很嚴肅。這一下,完全領教了,也不傷情面,不必撕破臉皮。
傳到江湖上,都會說池宇峰有手腕有肚量,而王峰也不傷面子。
第三,震懾了吳睿以及其他員工。吳睿一看,很緊張。看來還是池老板牛,一出手就完全掌控局面。如果還留在藍港,就是不識時務,關鍵是也讓王峰難做。算了,還是回去跟池宇峰。吳睿一回完美時空,其他員工一看,自然不服不行。心想:老實干活吧,你看出去的都回來了。
第四,價值最大的,就是給上市后圈到的大筆現金找了個不錯的出路。掌控一家研發公司,非常值得。研發公司和研發人才,都是稀缺資源。陳天橋和史玉柱,都在搞開放平臺搶這個。
說到底,還是池宇峰實力到位。在一個合適的時間,做一個合適的事情。掌控了資源,震懾了對手,斷絕了麻煩。一箭三雕。
總結一下,能使打草驚蛇這一招的,得具備兩個條件。
一是,我比你強大很多,你還不是對手。否則,你不可能一聽到我來,就望風而逃。這種策略必然發生在一強一弱兩者之間,比如藍港和完美時空。一個剛創業,一個已上市。
二是,我本就不想跟你打。所以先吆喝兩聲,讓你自己知趣先走。為什么不想跟你打?很可能因為跟你打,就算贏了也沒勁。油水不大,反而惹身麻煩。這就是大老板池宇峰面對一個剛創業公司的處境。
所以,最通常的情況是:勢力很弱一方,想偷襲強大一方,占點便宜。強大一方發現了,但不知道偷襲從哪個方向來,防守成本比較大。所以拿個高音喇叭叫:要是你敢來,我就較真,搞死你為止。弱小一方嚇住了。沒必要為了一點便宜把命送了。所以自己撤。
在現實里,最普遍的偷襲方式其實就是挖人。這不是正面碰撞,不是一線市場的爭奪,所以不算對陣交鋒。挖人不分時間地點,想起來就干,有合適的就干。所以很難防備,防守成本大。
但偷襲的確又很煩人。不僅被占了便宜,還丟了面子。很不爽。挖人也是這樣。掉了個把人,不算大事,如果多了就一定會影響軍心。
互聯網里,挖人、跳槽頻繁。池宇峰的這一招絕對算是經典。
#p#
評論:錢太多,是中國互聯網一道坎
池宇峰花了300萬美元入股逸海情天,當然不是為單純擺平挖墻腳的王峰。更大的看點是,池宇峰在花錢。
2008年,完美剛剛上市,圈到上億美元。要把這上億美元穩穩當當地花出去,是一個難度系數極大的活兒,真的。
2005年雅虎注資馬云。表面上號稱給10億美元,實際到賬可支配的僅2.5億美元。有人質疑馬云:水分太重。老馬回答是:“算來算去我只需要2.5億美元,其余就都給股東套現,錢多了不是好事!”
馬云不是在咋唬,錢多確實不是好事。男人有錢就變壞,企業有錢就變難。前車之鑒是老IT企業用友,2001年上市圈到的錢花不完,連著幾年高額分紅,再進地產、買債券、多元化。搞得運營利潤率連年降低,主業反受傷害,一蹶不振。
這就是:錢花得越快,死得就越快!
這樣的故事在今天的互聯網重現。30多家上市公司,每家一上市就能圈到少說1億美元,多的比如巨人有10億美元,一下子富得流油,有錢的煩惱跟著來了。
作為上市公司,錢堆在賬上不花出去要受投資人責難:給你錢是要你投資,如果只知道存銀行、買債券、吃利息,這個誰都會,給你干嘛。最自然的花錢方式誰都想得到:擴大規模。可一擴大規模,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能不能跟上?市場有沒有容量?這兩個是瓶頸。
所以單純擴大規模一般花不了太多錢。這就是張朝陽后來總結的:互聯網企業應該著重于內在、有機成長。
第二個選擇是多元化,投資新項目。這個同樣會有人才瓶頸,不敢輕易動。看那搜狐做網絡游戲,一直投入整整五年才有收成,太苦太累。一般人早就扛不住了。而且大部分擴張業務,都不了了之。比如網易2004年就做博客社區叫“部落”,2005年歇了。盛大2005年砸大價錢做“盒子”進軍客廳,至今沒看到結果。
接下來,第三個選擇就是并購或者和一家成熟公司合資。一下子,業務、人才、市場都有了。這是比較普遍的一種方式。但,各位都知道,并購和合資風險也大,因為整合難度大,失敗幾率高。
新浪前些年買下上海財富之旅,學攜程做定票,沒過兩年就倒手賣給E龍,消化不了。同樣是新浪,跟兩三家韓國公司合資進軍網游,可最后都完蛋了。大約七年前買下幾家SP,剛開始收入一下子猛升,成了老大,可兩三年后還是被打回原型,被騰訊和Tom在線這些后生干倒了,缺乏核心能力。
搜狐和盛大也收購很多,但都不輕言整合,反而擱置,“等待時機”。
于是,入股而不控制就成為一個中庸的方法:既能把錢花出去,又沒有太大風險。上面說的池宇峰就是干的這個事情。但就算入股,哪有那么多好公司讓你入?選擇太少。陳天橋是個敢花大錢的主兒,可想入股新浪被“毒丸”擋在外面,早年想打騰訊的主意被馬化騰一票否決。想花錢都花不出去,市場不給這個空間。
所以,手里拿著錢,確實不好辦。
尤其在互聯網,高度增長慣壞了一幫心高氣傲的年輕人。一方面,市場迅速打開,誰都不愁吃不飽,整合壓力不大。另一方面,“快賺錢,賺快錢”,粗放型經營,沒有精巧的管理和強勢的文化,一擴張一整合就出問題。
丁磊算是相對清醒和保守的。八年來從未出手并購,2004年還主動從SP撤退。當年新浪和搜狐都拼命并購SP時,有人問丁磊:你為啥不并購,是不看好無線還是不看好并購。答:不看好并購。后來有人問:你手里那么多錢,怎么不并購?丁磊說:“我是有錢,但沒合適的貨。沒辦法,我持幣待購。”所以,網易得到一些好處:沒有因外在力量的進入而被擾亂,也沒浪費錢。
但是,不花錢也不是本事。人家花了錢,還好歹得到教訓和經驗。你雖然沒花錢,但在這個掙錢忒容易的行業,賬上多一億少一億,沒什么大區別。
看一下咱富得流油的互聯網公司賬上的現金和短期存款吧,說個大概數字。
阿里巴巴,9億美元。網易和巨人,各8億美元。騰訊、盛大、新浪,各6億美元。搜狐、百度、九城,都在4億美元左右。再加上其他上市公司,現金總額應該在100億美元左右。
這么多錢,被戲稱為“中國互聯網最大的變數”。因為用它去做收購,能買下太多的公司。相對而言,這些錢確實是多了。來看一個指標:用一家公司的現金去除以它最近一個季度的收入,Google、雅虎、亞馬遜、Ebay分別是2.8、1.9、0.6、1.6,平均是2左右,每一家都不超過3。但中國呢,巨人高達19,新浪是5.3、盛大4.3、網易7.1、騰訊1.9、阿里巴巴7.9、九城5.2、搜狐2.6,平均在5左右。
這說明,跟外國公司比,中國公司手里的錢多了。這里面一定潛藏某個問題。
問題是,這筆錢的數量和上面的這個比例還在往上漲,掙錢的速度明顯比花錢的速度快。為什么?因為經過過去幾年比較激進的擴張并購,以及隨之而來的失敗(上面都舉例了),企業開始謹慎和收縮。相比于幾年前,更不敢花錢。
往好的一方面說:咱企業清醒了,更明確自己的核心能力。往壞的一方面說:咱企業花錢的能力沒提高啊!
花不好錢和不敢花錢,都屬于管理不成熟。中國互聯網最近七八年急速膨脹的財富底下,卻潛藏著一個大問題。這是一道要成為一個真正成熟的企業所繞不過去的坎。
當然,中國互聯網企業還是有些解決之道。第一,回購自己的股票。好像最近幾年大的互聯網公司都干這個事情。第二,蓋樓。于是百度有百度大廈,騰訊有騰訊大廈,網易有網易大廈,完美時空有完美時空大廈。呵呵,這兩招還真行!確實沒有比這兩招更穩妥、更保險、更保守的花錢方式了。
有點悲哀啊。
陳天橋曾為做“盒子”講過一段聽起來慷慨激昂的話:“社會給你這么高的利潤率,就是要你去冒較大的風險,你不去冒,難道讓那些利潤更低的傳統企業去冒?你不去冒,就會被社會淘汰。”說白了就是,掙了錢一定要花出去,而且花大錢難免有大風險。
所以,就算是最近這兩年,盛大確實還是保持敢花錢、敢擴張的一貫風格。相似的還有史玉柱和馬云。他們具體花錢的項目在這里就不細說了,反正比較瘋野。
不過,這些敢花大錢的企業能否在接下來鶴立雞群,以及那些不花錢的企業是否就真的會被“淘汰”。還暫時看不清楚。
大多數企業都在沉默、在觀望、伺機而動。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