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為什么聽起來那么抽象?
近幾年,我們一直在講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性,數字化對企業的意義,數字化對經濟發展的支撐性作用。現在,數字化的熱度已經非常高昂了,大家也都開始在關注數字化。
基本上每個行業的從業者,都開始寄希望于“數字化”這把利器做些改變,重新找到企業經營增長的機會。
而對于圈外人,或者說我們每個普通人來說,數字化也在時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基本上每一個“茶余飯后”的談資,或多或少也都能和數字化扯上點關系。
但是對于大多數人,如果細問數字化到底是什么,又十分難以形容描述。
先來說一下,數字化為什么很重要。
早期,很多企業通過高強度的信息系統建設工程,把很多業務實現了線上化,讓機器代替人來干活。
機器在做事的同時,與人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機器會自動生成數字記錄。
這些數字記錄原本是在數據庫中的,這些數據的存儲只是為了讓業務能正常流轉,并沒有開發出額外更多的價值。
比如,銀行是最早的一批進行信息化的企業,通過存儲用戶的銀行賬戶信息來完成最基本的ATM存取款和余額查詢等事務操作。除此之外,更多是應對審計內控需求。
后來,很多企業開始發現管理信息化的這些數據本身蘊含了大量有關業務的知識,能夠幫助企業更好地開展業務,甚至創造出更多全新的業務模式。
于是,很多企業就開始利用已有的數據資源構建數字化應用場景,通過構建數據分析服務,提高業務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實現業務過的精準程管控和具有預測屬性的資源匹配能力。比如,銀行企業可以為客戶精準地進行金融產品的推薦,更加準確地確定客戶的授信額度 ...
而當這些數字化實踐從單點到整體、協同、成體系化的狀態時,也就達成了所謂的數字化轉型的目標。
由此可見,數字化轉型是一步步走出來的,是自底向上“涌現”出來的。當然,這不是說頂層設計不重要,只是說頂層設計只是提供了架構上的規范,業務內核還是需要腳踏實地填充。沒有具體業務載體和場景內容的工作,算不上真正的數字化!數字化不是空泛而抽象的概念,盡管有一些通用的原則可以遵從,比如:數據驅動、流程貫通、口徑一致、架構規范、賦能基層、價值共創、業數融合 ...但是其內涵一定是豐富多樣的。數字化轉型到底有沒有通用的方法和模式?數字化的戰略又有沒有模板可以用來直接抄作業?其實這些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因此,我們看到數字化時往往感覺很抽象。是“X+數字化”,先有業務,完成業務數據化這一步,然后才是數據業務化的價值鏈綜合能效提升。每個產業,行業,以及具體的業務條線,都是非常獨特的。我們需要從中洞察到數字化的機會,這本身就不容易。現在如果和一個企業主講,說需要進行數字化轉型,聽者很容易會“不走心” —— 因為這是一句過于標準的答案,沒有額外有價值的信息量。
轉型是一定的,不轉型不是真的不懂,而是不知道從何開始:客戶真正想了解的答案是,他的業務問題能否解決,企業經營現狀能否改善,是否能有更多的訂單和復購率 ...數字化之所以抽象,是因為脫離了實際業務背景。方向很重要,具體怎么做同樣重要,而更重要的是,這個決策能否真正帶來收益。
除了頂層設計之外,還需要很強的管理經驗把轉型的風險降到最小。畢竟,所有人都想少花錢辦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