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觀察:企業將全面上云 披露“云計算支出”會是新常態
2019年,是企業上云的關鍵一年,中國也有了“萬企上云”的熱潮,云計算在強力驅動新時代的企業數字化轉型。
業界口口相傳:推動企業上云的首要動力是省成本;同時,最近上市公司的財報中頻頻披露與云廠商的合同。那么,這僅僅是對云能省成本的一種變相認可嗎?
一、國內外企業財報中爭著披露云計算支出
2017年2月,Snapchat母公司Snap在上市招股書首次披露了金額高達10億美元的云計算合同。此后,一大批上市的科技公司選擇跟進披露。
比如:美國兩大網約車巨頭之一的Lyft公司、圖片共享社交平臺Pinterest、企業工作協同軟件公司Slack、甚至蘋果公司等,先后披露年花費數千萬美元到數億美元用于云計算支出。
國內方面,海底撈是一個例子。海底撈在招股書中披露過與阿里云的合作。
據筆者了解,阿里云與海底撈合力做了兩件事,一個是數據上云,另一個則是開發海底撈超級APP。海底撈的超級APP通過運用阿里巴巴“雙中臺”架構,實現了“千人千面”,滿足了智慧營銷的目標。
據統計,50%以上的A股上市公司跑在阿里云上,這個比例遠超行業平均水平,證明更多A股公司也已經清晰地認識到云計算帶來的價值。
二、現象背后的深層次思考
我們認為,上云不僅僅是一個省錢的問題,更多地,它會帶來IT產業和整個數字經濟的全面革命。
首先,上云不是一個Yes或No的問題,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早上云就早受益。技術層面,云計算在成本、穩定性、安全和效率層面已經遠超傳統IT。
最近筆者也發表了一些文章,討論公共云帶來的IT成本下降問題,有多方面的邏輯,最淺顯的一條就是CAPEX到OPEX的轉變。以業內通用的TCO標準(即總擁有成本)計算,用云可比傳統IT節省一半以上的成本,穩定性有10倍以上提升,安全性更是提升50倍。。
我拜訪過很多客戶,互聯網公司首當其沖,他們的業務都在云上;很多傳統客戶,也在討論互聯網對IT帶來的沖擊和如何擁抱互聯網模式,如何將系統改造成廋核心、大中臺模式,因為傳統IT架構無法適應大規模并發需求。
反過來說,不上云的公司,看起來四平八穩,但是在數字經濟轉型的浪潮中,落伍和被淘汰的風險更大。著名戰略學家、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金占明教授曾經指出:“從不敢冒險,恰恰是最大的冒險”。
第二,企業已經將上云作為自身發展的一個優勢,以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
眾所周知,財務需要真實地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而投資者據此制定投資策略。財報中的IT支出,一直都是以研發費用支出的條目標明,但是詳細標識為云計算支出則為第一遭。
財報中明確寫出云計算,則說明企業認為資本市場對使用云計算和服務是認可的,是可以提升公司價值的,是可以幫助企業增效的。
第三,很快能夠看到更多企業的財報中有使用阿里云的內容
世界科技的創新層出不窮,而其先導者往往在美國。美國的風,正刮到中國,云計算領域也不例外。
使用云計算的能力,是企業基礎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指標,特別是在互聯網新經濟時代,其重要性更不言而喻。
我們大膽預測,未來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披露在云上的支出,以及在云上進行的創新。
第四,To B用戶To C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很多大型客戶,通過一段時間的磨合,能夠熟練、獨立自主地使用云計算資源,同時并不需要云服務商的大客戶支持。
阿里云的系統中發現一個現象:很多以個體身份注冊的賬戶,會長期使用大量的云資源。經過調查發現,這些賬號背后基本都是企業的技術和業務部門。
傳統意義上的立項、審批、采購,機器到位,少則一個月,長則幾個月,會耽誤原有業務發展。在沒有整體上云的情況下,技術負責人會先使用云計算資源,費用則通過報銷的方式解決。
這樣,傳統IT的費用會慢慢降低,而公司總體的云計算支出占比也會越來越高。
三、從長遠的角度看云計算的發展
隨著數字經濟轉型進入深水期,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會選擇全面上云。披露云計算支出,相信將會變為新常態。
未來,云計算的支出將會成為每一個公司的標配,當然也會成為上市公司財報的重要和必要組成部分。
相信有一天,財報中如果不出現“云計算支出”項目,投資者會覺得很奇怪。云計算支出的多少,會成為公司的健康指數之一。
全面上云時代已經到來,讓我們一起迎接這個波瀾壯闊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