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云昭
出品 | 51CTO技術棧(微信號:blog51cto)
又是震驚 AI 圈的一天。
進入 6 月,Meta 與 OpenAI 的主旋律變成了一場關于“研究人才”的攻防紅藍對決。
而讓人沒想到的是 Meta 的高調挖角 OpenAI,瘋狂的陣勢強度已經到堪比“黑五搶購天才大腦”一般。
過去幾周,已有八位 OpenAI 研究員跳槽至 Meta,其中包括首個 AI 推理模型 o1 的核心人物 Trapit Bansal、知名學者 趙勝佳、余佳輝、畢書超、任弘宇,還有早前被報道的三位研究員(也有包含一名華人研究員翟曉華)。
這一波 N 連的操作,讓遠在大洋彼岸的我們,隔著手機屏幕都能嗅到不一樣的味道:“這絕對不是正常的跳槽與招聘,更像是真正的 AI 軍備競賽的前奏。”
而 Meta 在這場競賽中邏輯很粗暴——
用人,換未來。
而,OpenAI也徹底慌了,首席研究官 Mark Chen 直接在備忘錄里警醒:
“有人闖進了我們的家!”“我們正在重新評估薪酬體系!”
“AGI才是我們的主線任務,與Meta的沖突是支線任務!”
一、一口氣挖走 8 人,Zuckerberg 打響 AI 軍備戰
OpenIAI CEO Sam Altman早在幾星期前的一場播客中就透露,Meta正在從自己家挖人,并稱“目前核心人員都還在,Meta不會成功的”。
然而接下來,前 OpenAI 大佬們組團出走的消息,“此時無聲勝有聲”。被報道從OpenAI總部直奔Meta大本營的大佬們,目前一共有兩波。
第一波是深度推理模型團隊,可以說是抄了 OpenAI o 系列模型團隊的半個家,這是由《華爾街日報》《TechCrunch》《The Information》最先報道出來的:
圖片
Trapit Bansal
- OpenAI 推理模型 o1 的核心研究者
- 與聯合創始人 Ilya Sutskever 合作開展強化學習方向研究
- 現加入 Meta 的 AI Superintelligence 團隊,專注于推理模型研發
Shengjia Zhao(趙勝佳)
- 專長于生成式建模與多模態推理
- 有斯坦福背景,曾參與模型結構優化研究
Jiahui Yu(余佳輝)
- 計算機視覺與大模型架構專家
- 在圖像生成與 Transformer 模型優化上有深入貢獻
Shuchao Bi(畢書超)
- 曾參與 OpenAI 內部訓練系統設計
- 擅長大模型并行化與調度策略
Hongyu Ren(任弘宇)
- 圖神經網絡與推理能力方向的研究員
- 曾參與o1-mini和 o3-mini研發,o1項目的核心貢獻者
- 發表過多個高被引學術論文,偏向基礎能力建模
第二波則是多模態方面的團隊,《華爾街日報》和《Bloomberg》進一步的補充:
圖片
Lucas Beyer
- 前 Google Research / OpenAI 成員,擅長大規模視覺模型
- 曾參與 Vision Transformer(ViT)相關工作
Alexander Kolesnikov
- 與 Lucas Beyer 搭檔多年,視覺建模和多模態方向專家
- 來自 Google Brain / OpenAI 系統組
Xiaohua Zhai(翟曉華)
- 高級研究員,長期聚焦圖像與視頻任務中的 AI 模型訓練
- 深耕推理型模型訓練優化技巧
值得一提的是,這三個人還曾被稱為谷歌的「CV鐵三角」,2024年12月5日,剛被OpenAI從谷歌挖走,原本負責的是多模態和視覺研究,這恰恰是GPT-5下一階段可能融合的方向。
顯然,這八位人員中,有四位偏向推理建模與生成(Bansal、Zhao、Ren、Yu),三位偏向視覺與多模態(Beyer、Kolesnikov、Zhai),一位系統訓練核心(Bi),可以說是非常典型的“模型底層團隊組合”。
他們的組合不是偶然,而是幾乎可以支撐起一個“Llama-Next”的超級核心研發組。
二、不止這8位,Meta挖角全明星團隊已初成
據報道,目前 Meta 還 Google DeepMind 挖來了首席研究員 Jack Rae,以及從初創公司 Sesame 挖來的前 ML 主管 Johan Schalkwyk。
加上之前所提到的這些第一波大神,可以說 Meta 已搭出一個小型「推理夢之隊」。
據悉,這些人全都進入了 Mark Zuckerberg 主導的新AI部門,這個部門正在:
研發推理模型
構建Agent智能體(由前 Salesforce AI CEO Clara Shih 帶隊)為整個Meta生態賦能產品級AI能力
三、Meta為何突然瘋狂挖人?
坊間所傳的原因,自然是曾經被賦予厚望但實際效果不佳的 Llama 4 ,事實上,它沒有驚艷到市場,也沒有達到突破推理瓶頸。
Meta在今年4月發布了下一代AI模型Llama 4,雖然刷了不少頭條,但業界評價平平。有人說它在基準測試中表現不佳,也有不少人公開吐槽模型“不夠聰明”。
“好像參數更大了,推理卻沒見提升。”
當時,小扎就表示出了對現有研究團隊的不滿。
于是 Meta 的策略變成了非常直接的方式,Meta 對此的回應大概是這樣的:
“我們直接請來那些造出真東西的人吧。”
當時的整個硅谷的“開源”語境也很微妙,迫于DeepSeek的出色表現,OpenAI 也不得不認慫:承認沒有開源是一個歷史性錯誤,并準備開源其 AI 推理模型。
現在你對比一下OpenAI 和 Meta就能知道,扎克伯格有多么急迫留在大模型競賽的牌桌上。
- OpenAI 已將 GPT-4o 推向 Agent 化應用,并準備開源 AI 推理模型。
- Meta 尚無公開版推理模型,但正在秘密籌備“下一代基礎模型”,力圖為 Agent 系統提供更強支撐。
有朋友可能會問,為什么是推理模型?
因為,推理模型是AI從“自動回復”走向“主動規劃”的關鍵一躍。
有了推理模型,才能讓大模型走向Agent!不妨看一下:OpenAI 的 GPT-4o 已展示了推理能力在 Agent、搜索、問答、決策等任務上的突破性提升。
而 Trapit Bansal,就是那種“能從零造出 o1 的人”。
四、1 億美金簽約獎金,是真是假?
Sam Altman 透露,Meta可能給頂級人才開出的是——1 億美元的簽約獎金。
你沒看錯,不是給團隊、也不是給獨角獸初創公司,而是——給一個人。
不過很快,Meta 的 CTO Andrew Bosworth 就出來“澄清”,說這比“一次性獎金”更復雜——可以說回應的很“術語”,翻譯過來就是“我們確實砸了很多錢,但你別直接引用。”
細節雖模糊,但可以肯定的是:
Meta 是在玩真的。他們正在堆研究員,就像滅霸集齊無限寶石一樣。
從業界普遍反應來看,Zuckerberg 確實在用極高代價搶人,而且搶到了一些在 OpenAI 內部有“系統性建設經驗”的人才。
五、OpenAI 內部反應:“有人闖進了我們的家”
根據 WIRED 報道,OpenAI 的內部氣氛已經不再平靜。
圖像
首席研究官 Mark Chen 在公司備忘錄中寫道:
“有人闖進了我們的家。”
“我們正在重新評估薪酬體系。”
更震撼的是——
多位研究主管在備忘錄中親自寫信給員工,請求他們不要被 Meta 的“爆炸性 offer”沖昏頭腦:
“如果他們給你巨大壓力,或者開出荒唐的高價,你可以拒絕——這種時候不該逼你做出可能是人生最重要的決定。”
“請先來找我聊聊,我了解他們的開價和套路。”
這,不再是學術團隊之間的正常流動,這是創始班底之間的信任裂縫。
圖片
六、OpenAI 停工一周,正在“拼命補血”
為了應對這波出走潮,OpenAI 內部正在做幾件事:
- 臨時停工一周,讓員工“充電”,舒緩過勞狀態(許多人每周工時已超 80 小時)
- 啟動“重新校準薪酬體系”計劃,或許很快會有股票、獎金、期權等大調整
- 高管依然照常加班,試圖穩定節奏、內部安撫
圖片
不過,很快就有 OpenAI 的員工回應:這次休假跟 Meta 天價挖角無關。
圖片
雖然 Altman 對外宣稱:“我們最強的人還沒走。”但更有說服力的,或許是——離職者的沉默。
圖片
就如同上面這位所說的:如果你不害怕,那就讓員工自己做決定,為什么要告訴他們該做什么?
七、不只是人事之爭,兩家公司的文化也有很大不同
這件事之所以引發行業強烈關注,不是因為有多少人離職,而是因為:
- 離職者具有基礎模型級別的影響力
- Meta 正在通過這種方式補全其在推理模型、AI智能體、通用能力上的空缺
- 而 OpenAI 至今仍處于閉源產品統治地位,被視為“不可超越”的行業引擎
但其實,除此之外,還有很大原因是 OpenAI 的狼性文化。據爆料,一位曾與奧特曼密切合作的前OpenAI員工透露,奧特曼曾希望每隔幾個月就有一些引人矚目的發布。
但現在,這種想法似乎正在改變,OpenAI更專注于實現AGI。
Mark Chen 表示“我們需要繼續專注于真正的目標,找到將算力轉化為智能的方法。這是主線任務,與 Meta 的沖突只是支線任務。
同時他也透露今年晚些時候將有更多超級計算機就位。
不妨來對比一下 OpenAI 和 Meta 這兩家公司的文化和商業模式。
首先,OpenAI 是一家大模型公司,從文化上講,AGI 的使命驅動更重,所以在人才結構上,需要穩定的核心團隊,創始人也必須長期處于陪跑狀態。
但商業模式方面,OpenAI 是堪憂的。API平臺、訂閱以及微軟生態是其所依賴的。
圖片
而 Meta 則不然,工程文化味道更重,講究快速試錯、快速組隊。現在的高薪挖人高管的風格也在奏效。此外, Meta 的商業模式已經非常強悍,為下一步 AI Agent 的場景突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站在扎克伯格的立場,他肯定不甘心當追隨者,所以快速組件團隊自己造火箭,補齊自身短板,也就不難想象。
八、寫在最后: Meta的AI方向真的“清晰”了嗎?
目前還不能確定,但可以看到幾條清晰信號:
- AI reasoning 模型:Bansal 和同批成員極可能參與 Meta 自研的新一代推理模型,目標是對標 OpenAI o3 和 DeepSeek R1;
- Agent 化戰略:Meta 正在開發企業級 AI Agent,由前 Salesforce AI CEO Clara Shih 牽頭,急需穩定的 reasoning 能力支撐;
- 系統性布局:從 GitHub 前CEO Nat Friedman到前DeepMind研究員 Jack Rae,Meta在組一個“復仇者聯盟”風格的超智能團隊。
無論如何,6 月的挖人大戰,很可能成為2025年AI格局演化的拐點信號。
Meta 正在從“模型技術落后者”轉變為“人才陣地沖擊者”。
而 OpenAI,也正在遭遇它作為行業老大的第一次系統性人才外溢。
這不是結束,而是開始。畢竟——
誰手里有人,誰手里有未來。